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后曾预言,《小偷家族》将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标志着另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然而他的新作《真相》,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以开幕影片亮相以来,这部其个人首部“非日语”电影,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提名、影片艺术品质得到肯定的同时,《真相》在主流评分网站的口碑,也几乎创下了是枝裕和电影的新低(Imdb6.5;豆瓣7.2)。
亚洲导演在成名之后,与欧美合作拍摄非母语的文艺电影早有先例,如王家卫的《蓝莓之夜》、朴赞郁的《斯托克》、侯孝贤的《咖啡时光》等。拍摄外语片对导演是很大的挑战,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习性带来的壁垒,使得对台词的细微变化、传递细腻的情感等创作沟通相当困难。不少评论认为《真相》也重蹈前人覆辙,是枝裕和的非母语创作也有着“水土不服”的宿命。
是枝裕和出道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新电影浪潮时期,大制片厂制度的崩塌,让崭露头角的新导演必须直面生存危机。从处女作《幻之光》开始,是枝裕和就以参加国际电影节作为其作品打开市场的途径,通过获奖提升知名度,进而打入国际市场并重新回到国内放映的方针屡试不爽。无疑,是枝裕和已是当今亚洲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他的部分影片在法国的观影人次甚至远超过日本。熟悉欧美市场规则和观众口味,加以优越的制片资源(《真相》主演包括凯瑟琳·德纳芙、朱丽叶·比诺什、伊桑·霍克等国际大牌明星),“水土不服”的说法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
《真相》在是枝裕和的预期里,是自己所有作品中“读后感”最“轻松欢快”的电影。金棕榈的市场号召力尚在,个人认为《真相》是他借势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的一次“试水”,是枝裕和在作者风格与商业诉求、本土类型与欧洲电影之间守常出新,小心翼翼地调和平衡。
守常——是枝风格的家庭片
《真相》的故事来源于是枝裕和多年前执笔的舞台剧本,所讨论的是演员与角色之间从情绪上该如何分界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女主角法比安(凯瑟琳·德纳芙饰)身上,这个昔日的电影巨星,一直把表演看得比家人和朋友还重,她只爱自己演的电影。
法比安出版了回忆录《真相》,借祝福之名,女儿卢米尔(朱丽叶·比诺什饰)带着丈夫汉克(伊桑·霍克饰)和女儿回到了法国,她要让母亲嫉妒自己的幸福,并从自传里找到童年如此不幸的原因。卢米尔相信自己的记忆,她指责《真相》里全是谎言,甚至当众“爆料”母亲不堪的丑闻。母女间尘封的伤痛被层层剥开。
是枝裕和把舞台剧改编成了自己最擅长的家庭片,如何弥合母女间分崩离析的亲情,成为了影片的核心。换句话说,正如《小偷家族》展现的是一个没有血缘的家庭如何毁坏的过程,《真相》表现的则是一个有血缘的家庭如何重建的过程。
在是枝裕和的家庭片谱系里,《真相》是个另类的存在,镜头所表现的空间不再是影迷们熟悉的板屋和公寓,表现的对象也并非平民化甚至边缘化的普通家庭成员,但影片所呈现的美学品格依旧。纪录片式的观察视角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避免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对外在戏剧性的弱化,在生活流中以细腻笔触对人物全面立体的刻画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个法国的故事里,是枝裕和依旧在缓慢的叙事中讲述难以言说的深情。
家庭片在是枝裕和的手上,既可以用婉约、静观、细微的审美意识,形成一种天地有情的物哀之美;又可以成为观察时代世相,批判社会现实的载体。在面对相同或类似主题时,对素材、技巧以及氛围进行重设或重组,从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是是枝裕和的自觉和能力,在他的叙事里,家始终是“充满琐碎又最为宝贵的存在”。
出新——走出舒适区
追求轻松欢快的“读后感”,其目的是吸引更大的观影人群。除开耀眼的明星阵容,在《真相》这个具有日本气质的法国故事里,是枝裕和设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如果说在走向世界之初,是枝裕和电影还是以“民族性”和“主体性”彰显着“东方”的奇观与差异的话,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和影片的创作诉求,让是枝裕和镜头中的消弭了“东方”与“西方”的界限,是遭遇着同样问题的“世界”。《真相》所涉及的,不仅是代沟和原生家庭的“魔咒”,它与现实的触点更在于,强调个体与独立的西方现代社会、亲情的价值和意义。
在叙事上,《真相》对欧美观众的心理和观影习惯有所偏重。除了致敬法国电影的伏笔(饰演法比安前夫皮埃尔的Roger Van Hool曾经在1968年的《La Chamade》中扮演德纳芙的情侣),汉克和女儿的戏份,也是对好莱坞幽默的调侃。相较于法比安的冷漠自傲,同为演员的汉克(隐喻着美国电影)更能善解人意,让人欢笑。
戏中戏结构的安排,对有着丰富戏剧传统的欧洲观众并不陌生,家庭和摄影棚两个不同的空间,形成了有趣的镜像关系,在生活的家里法比安是“演员”,在摄制棚里却要成为“女儿”(角色)。戏中之戏与影片中的现实生活形成了“互文”,推进叙事并推动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提高了信息的密度。
追问——真相是什么
就故事而言,因为回忆的不可靠,历史的真相并不可知。是枝裕和给普世问题给出的东方答案是,能确认的只有情感的“真相”,家是给予人庇护和安全的所在,母女最终的和解,不是完全认同对方,而是学会了共处。就犹如最后善意的“谎言”,也是“真相”的一部分。
据统计,给《真相》评分较低的人群,恰恰是以往是枝裕和电影的忠实粉丝。而打分较高的,更大比例是初次接触他电影的观众。必须承认,《真相》的整体品质距离《无人知晓》、《小偷家族》等作品有着相当的差距。影片最大的不足在于,离开了日本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枝裕和还没有能为这个法国故事建构出宏大的现实背景,他缺失了自己之前作品的格局和现实关联的深度。作为获得金棕榈后的首部影片,它更强化了粉丝的失望之情。
但从另外的维度,是枝裕和的“突围”又是势在必行。一方面他的电影在日本国内遭到了不少的批评和抵制,比如是“专为电影节创作”,甚至指责他的作品是抹黑日本形象的“辱国映画”,海外资金能提供更自由的创作环境。更重要的,是枝裕和认为单靠国内市场就可以回本的电影投资状况,让日本电影正在逐步走向封闭;始终耕耘家庭题材的是枝裕和,也开始被批评重复和缺乏新意。
这也是《真相》背后市场和产业的真相,《真相》目前在欧洲市场取得了300多万美元的票房,最后的成绩如何?仅仅是针对主流市场的“试水”还是新阶段的开端?作为粉丝,我也期待着水落石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