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姬政鹏) 4月10日,腾讯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举办“后疫时代‘互联网+影视’的破局之路”云沙龙,共话互联网如何助力电影产业复苏。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导演张一白,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吴曼芳,编剧董润年,企鹅影视副总裁常斌,腾讯影业宣发副总裁马捷,猫眼娱乐副总裁张乐,腾讯公司舆情专家高大为等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出席。
电影成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刚需”之一,疫情期间需求也愈发走强,加之行业线下发展压力等主客观因素,互联网渠道和模式优势,成为影视行业解困的重要抓手。互联网积极发挥为行业拓宽发展途径和生长空间等作用,助力行业短期内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降低未来遭遇重大外部风险受损程度。
从内容创作和服务支持看,伴随产业复苏逐渐抬头,借此“窗口期”深化“修炼内功”,有助全行业“无缝”应对和迎接终将到来的回春期,以及从源头振兴影业发展。张一白认为,导演、编剧应将疫情视为一个学习窗口期,立足于把作品做好,“没有好的作品,即使院线生存下来,但电影产业依旧难以为继”。
基于腾讯指数搭建的“电影产业舆论期待指数模型”显示,伴随防疫抗疫工作逐渐向好,叠加前期疫情造成的“压抑性需求”,以及近期形成的“增长式需求”,尽管担忧焦虑等情绪仍较重,但网民对于行业复工复苏的期待心态持续走高。
从产业体系优化方面来看,吴曼芳指出,云制片模式的出现,不仅使工作效率提高,也是对制片体系的一次内在升级,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化,专业分工、责任到人,通过数据可视化,把控项目的制作进度,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工业化的重要一环。(详见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