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片时代的《劳工之爱情》到今天活跃在大银幕上的爱情喜剧、探案喜剧、公路喜剧等各个喜剧亚类型,喜剧电影构成了百年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风景,也形成了自身一以贯之的喜剧传统。尤其是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中,喜剧电影在市场突围和类型创新方面一马当先,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2019艺恩文娱数据白皮书统计,2019年上映喜剧电影63部,平均单片票房0.91亿,喜剧电影连续多年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
与此同时,喜剧电影也是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电影类型。回顾中国电影的喜剧传统,特别是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喜剧电影发展轨迹,既是对市场发展轨迹的梳理,也是对喜剧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经验的总结。
◎发展轨迹
中国喜剧电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作为明星公司出品的滑稽片,《劳工之爱情》代表了导演张石川“处处唯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创作主张。影片讲述一个卖水果的小贩为了争取爱情,设计机关变楼梯为滑梯,为未来的郎中岳父“创造”跌打病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受制于默片表现手段的限制,影片主要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制造喜剧效果。作为中国第一部喜剧电影,《劳工之爱情》中既有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也有最初的电影语言探索。
电影学者饶曙光在《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将30年代的喜剧电影归纳为悲喜剧和轻喜剧两大类,认为此时的喜剧电影虽然在形态上从滑稽短片发展到了喜剧长片,但其基本面貌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仍然停留在 “打闹喜剧”层次上。这一时期的喜剧代表作包括以《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为代表的悲喜剧,以《化身姑娘》为代表的轻喜剧。
40年代中后期,中国喜剧电影迎来第一个创作高潮。有研究者统计,战后喜剧电影的数量约占总产量的八分之一。这一阶段的喜剧电影初步形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两大流派,即以文华公司出品的《太太万岁》为代表的人文派喜剧和以昆仑影业出品的《乌鸦与麻雀》为代表的社会派喜剧。前者还包括桑弧在文华公司创作的《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喜剧电影创作呈现从讽刺喜剧向歌颂喜剧、轻喜剧创作的转向,讽刺喜剧以《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为代表。从丰富献礼片的类型样式出发,1959年涌现出以《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为代表的歌颂型喜剧。与讽刺型喜剧不同,歌颂型喜剧不追求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误会、巧合推动情节发展。进入60年代,以《李双双》、《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为代表的一批“大歌颂、小讽刺”的生活喜剧,风格轻松愉快,不涉及沉重主题,因此被称为“轻喜剧”。这一阶段的喜剧电影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势头,《魔术师的奇遇》作为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除技术上的创新之外还探索了风俗喜剧的创作方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路线,启蒙思想和精英话语成为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领域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同台竞技,创作者没有过多投资回报的考量和来自市场的压力,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反思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主旋律。喜剧电影作为相对小众的类型,延续了此前“轻喜剧”的创作风格,表达了创作者对时代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瞧这一家子》、《她俩和他俩》等作品大多通过巧合、误会、夸张等手法营造喜剧效果。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喜剧电影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功夫喜剧、爱情喜剧、警探喜剧、鬼怪喜剧等亚类型。其中功夫喜剧的兴起可以视为对李小龙功夫电影的继承和创新。20世纪70年代,随着李小龙的英年早逝,香港的动作电影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李小龙踢得高,我踢得低,他是个无敌英雄,我是个倒霉的小人物,他的戏紧张认真,我的轻松活泼……”基于对李小龙功夫电影的创新,成龙、袁和平一道开创了功夫喜剧的创作风格。他们在传统功夫电影的情节架构下,设计了灵巧活泼兼具游戏杂耍性质的动作,以成龙的《醉拳》、《蛇形刁手》为代表,开创了全新的功夫喜剧类型。通过“功夫+喜剧”的类型组合,有效地突破了喜剧电影在接受上的文化差异,成龙的功夫喜剧也成为最早得到全世界范围内认可的中国喜剧电影类型。
80年代最具作者风格的喜剧电影当属黄建新的《黑炮事件》(1985年)。影片从一枚丢失的黑炮入手,通过情节之外的隐喻呈现出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揭示民族落后的文化心理积淀与现代化物质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更新的自觉”是导演创作电影的初衷。片中由刘子枫扮演的工程师赵书信也成为经典的中国电影形象。米家山根据王朔小说改编执导的《顽主》,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价值观的嬗变。
进入90年代,随着对电影娱乐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喜剧电影创作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冯小刚、张建亚等创作者在喜剧的大类型下着力追求不同的个人表达和艺术探索。张建亚通过《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绝境逢生》三部作品确立了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的喜剧创作风格。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可以看做是对王朔“京痞”文化和语言风格的一种继承和发扬,直接呼应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嬉笑怒骂间完成了对消费社会和媒介时代的深刻指涉。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