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沈东与王珈联合执导了关于抗击非典疫情的影片《惊心动魄》;汶川大地震后,沈东与王珈又联合执导了《惊天动地》。在沈东看来,如果要用电影表现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要的是把这个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来,而不止是仅仅局限于表现好人好事。
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和精神
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沈东表示,电影人有责任用影像把它记录下。“此次抗击疫情中涌现了非常多的平凡英雄和感人故事,同时,这也使得创作这样的题材难度很大,电影人需要沉淀、需要找到事件中内在的精神。”
沈东告诉记者,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现在的通讯非常发达,社交网络、自媒体等各种渠道对于事件的报道带来了大量的一手信息,视频直播更是非常及时和全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影视作品还仅仅是复原或再现当时的情景,不仅不能体现出真实感,甚至会有些拙劣。“如果比真实,电影比不过现实的真实。这次疫情中,通过各类媒体,有太多真实的事件已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电影是无法简单模仿和再现的。”
在沈东看来,电影创作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和精神。“这次疫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灾难,想要拍摄好这样的题材,需要创作者慢慢深挖。”
对于如何深挖,经验丰富的沈东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创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通过影片想表达什么,自己的诉求是什么。“如果是仅仅重新讲述人们所熟悉的英雄模范人物,在过去影像资料不详实的年代可以,但现在直观记忆如此清晰,尤其是再现真实的英雄人物,观众必然会把人物和原型对照,难免让电影流于复制和模仿。电影人需要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重要的是把这个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来,而不止是局限于表现好人好事。”
后疫情时代,大银幕和小屏幕的界限会更模糊
沈东认为,由于电影是一个群体创作、群体观赏的艺术,所以疫情对于电影行业冲击很大。“除了储备优秀作品外,电影人也不得不考虑新的播放模式对电影行业产生的影响。”他表示,疫情期间让网络平台更加活跃。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网络电影、网剧。“未来,电影的发行渠道会越来越多样,尤其是通过网络发行今后会成为一种趋势。”沈东表示,虽然这样会给传统的影院带来不小冲击,但电影院,以及产业各环节的公司都应该去适应这种趋势。也正因如此,现在很多电影公司都对线上播放持一个开放但谨慎的态度。
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沈东表示自己也正在面临发行方式的选择。“线上线下发行的电影制作标准差距还很大,因此现阶段要求制作者提前想好自己作品的发行渠道。”
“不过,对电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沈东表示,无论是大银幕还是小屏幕,始终是“内容为王”。未来,大银幕和小屏幕会进一步融合、互补,两者的界限也会逐步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