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刚
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席卷中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电影行业更是首当其冲。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童刚表示,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定到来。电影人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不缺位,从不懈怠。“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持续推出优质感人的作品,不断改善安全放心的环境,努力提升细致周到的服务,就一定能重建信心、重塑预期,因疫情原因暂别电影的观众就会重新回到影院,社会将继续保持对电影业的投融资热度,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依然美好。”
2019年,主旋律电影、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现实题材电影等各个类型电影作品在市场中大放异彩。童刚认为,电影界要建设和维护宽松、包容的创作环境,鼓励电影人加强创新,积极探索尝试不同风格、样式、类型的影片,不断提高美学表达和艺术创作水平,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作品满足观众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电影人也要积极学习和研究国际电影创作理念,努力确立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加强国产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把电影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近些年,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最终将极大影响和改造电影行业。童刚认为,电影人应该主动跟踪和研究这些新兴技术,把技术的力量融入电影的发展中,推动高新电影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尽快建设面向未来的技术“新基建”体系,为电影的再一次腾飞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定到来”
《中国电影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停摆近半年时间,给行业带来了很多困难。在您看来,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主要面临哪些困难?电影人要如何应对?
童刚: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席卷中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电影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全国12000多家电影院在最火爆的春节档期开始歇业,至今还未能完全正常复工。在长时间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一些影院可能就此关门。电影放映业因疫情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损失并不止于放映终端。电影的产业链条很长,放映环节的暂停将极大影响电影的制作、发行、营销等各个环节。疫情期间,整个电影产业基本上是处于运转停滞状态的。这种“整个行业暂停”的情况,既会影响当前,也会影响预期,相对于眼前可见的损失,对未来发展预期的不利影响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首要的是发扬团结一致、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树立战胜疫情、攻坚克难、再创辉煌的坚定信心。在电影行业,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在当前阶段,我们要客观评估疫情造成的影响,采取各种措施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尽快恢复到正常的运营状态,降低、弥补疫情给电影业造成的损失。有条件的电影院可以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多样化经营,提升放映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后疫情时代的补偿性消费做好充分准备。电影版权方可以考虑多渠道发行,延长电影消费链条,增加营业收入。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必定到来。电影人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不缺位,从不懈怠。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持续推出优质感人的作品,不断改善安全放心的环境,努力提升细致周到的服务,就一定能重建信心、重塑预期,因疫情原因暂别电影的观众就会重新回到影院,社会将继续保持对电影业的投融资热度,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依然美好。
《中国电影报》:前不久,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分析了当前电影行业面临的困难和形势,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您认为此次会议对整个电影行业提振信心、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童刚:4月底,国家电影局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分析了疫情对电影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会议提出要为全面复工复产做好准备,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把短期纾困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尽快出台财税政策的落地细则,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这次会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电影工作的高度重视。电影的社会影响远大于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电影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在整个行业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时候,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对提振行业信心、恢复行业活力起到巨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具体政策的支持,电影行业就会有“主心骨”,电影从业者就能有“定心丸”,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这次会议极大鼓舞了中国电影人的士气,提振了电影从业者的信心。会议之后,在国家电影局的大力协调下,5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财政部、国家电影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公告》,通过免征增值税、文化事业建设费、电影专项资金等措施,切实减轻了电影企业的负担,增加了电影市场主体的收入,为电影业的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中央和地方更多支持电影的政策出台,电影行业的脱困步伐将逐步加快,发展环境会不断优化,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
《中国电影报》:2019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主旋律电影、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现实题材电影等许多题材类型的影片大放异彩。国产电影在题材类型上能够不断丰富多元的原因有哪些?未来还应该如何进一步补强?
童刚:近年来,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国产电影创作在类型上不断丰富,涉及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影片越来越好看。电影题材类型多元化,一方面是电影市场历经多年高速增长,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观影群体,推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电影人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努力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奋斗结果。
我们要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目标迈进,国产电影必定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繁荣和发展。目前电影市场上受到观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揽括了主旋律电影、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现实题材电影等各个题材类型,这些作品中既有发挥本土优势、走差异性路线的中小制作影片,也包括彰显工业实力、强化技术攻关的“中国式大片”,都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电影不竭的艺术创新活力。在近年来的创作实践中,广大电影工作者自觉贴近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用丰富的电影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形成亲密稳固的新型关系。
电影题材类型多元化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做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让广大观众在审美和娱乐中收获教益,得到鼓舞。电影界要建设和维护宽松、包容的创作环境,鼓励电影人加强创新,积极探索尝试不同风格、样式、类型的影片,不断提高美学表达和艺术创作水平,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作品满足观众需求。
《中国电影报》:2019年国庆档,《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影片掀起了观影热潮,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中国主流价值影片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创新和迭代,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观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它们的成功基于哪些原因?中国电影人在未来继续弘扬主旋律、传递真善美的创作中还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
童刚: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展现中国式家国情怀、弘扬中国英雄形象、传递正能量的优秀国产影片,在市场上不断掀起观影热潮,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我认为,它们的成功在于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脉、以现实生活为土壤、以东方审美为基准、以民族传统为特色,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电影的美学流派和文化经验。这种特色鲜明的电影生态,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形成了显著的文化差异,对广大中国观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和接纳性,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电影要契合时代要求,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国产电影创作继续弘扬主旋律、传递真善美,需要坚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更多地展现新时代下人民的生活,塑造新时代的人民英雄,反映新时代下人民的心声。比如,这次抗击疫情期间涌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和故事,我们要加大对相关题材创作的投入,用电影语言真实反映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想,这样的作品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行业也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电影报》:在您看来,未来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进一步抓紧和巩固本土市场这个“基本盘”?在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与全球观众分享中国故事?
童刚:2019年9月,全国政协组织了一次关于“促进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提案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上还是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发展的内涵质量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存在着电影创作质量不高、国际影响力偏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电影人才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等诸多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电影的主目标都是占领和巩固国内本土市场,中国电影的着力点都在于培育和服务更多的国内观众,这是由我们目前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中国本土市场拥有全球最多的电影银幕和最庞大的观影群体,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与北美市场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这样的市场容量聚焦了全世界电影人的目光。电影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文艺产品,抓紧和巩固本土市场,归根结底是要创作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建设更舒适的观影环境、营造更有人气的电影氛围、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因此,中国电影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观众、面向市场,要把观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比如,反映抗疫的影片,不要过于高大全或是浮于表面而失去真实感,要将正能量恰到好处地融入故事中,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提高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传达力,这样的影片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对于与世界分享中国故事,促进电影对外合作交流,我认为一方面需要立足本土、坚持自我,充分展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学习和研究国际电影先进创作理念,努力确立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探索加强国产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把电影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继续办好节展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着力在人才交流和商业推广方面寻求突破。
◎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影院经营业态进一步多样化
《中国电影报》:在市场恢复初期,制片单位和影院之间存在着一些结构性困境,同时恢复市场也是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在政策“输血”和企业自身“造血”这两方面,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才能够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回到电影院?
童刚:政策性“输血”和企业自身“造血”的平衡,并不只是这次疫情冲击才出现的课题。如何兼顾政府扶持推动与调动市场主体竞争活力,长久以来都是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我认为,政策“输血”只是外部辅助,是雪中送炭式的“救急”。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才是市场恢复活力的内在动力。因此,在电影市场恢复过程中,扶持政策应该着眼于减轻企业负担和调动企业生产运营积极性,坚决不搞遍地撒盐,杜绝大水漫灌。
随着疫情的暴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原本稳定的市场运营状态被打破,电影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经营理念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政府出台的扶助政策也要充分考虑到电影市场重新洗牌、重新整合的情况,鼓励企业优化组合,鼓励精品创作,鼓励环境优化,鼓励服务升级,以此把观众重新请回影院,重现电影业的繁荣活力。
《中国电影报》:2019年全国新增银幕9708块,银幕总数已达到69787块,稳居世界首位,且数字化水平全球领先,总体结构布局合理。尤为可喜的是,乡镇影院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全年新增乡镇影院294家,银幕1402块。与此同时,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也有一些影院、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困境。您认为,作为中国电影主阵地的电影院,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童刚:这次疫情对电影放映业的冲击尤为巨大,一些资金链紧张、经营压力大的影院可能就此关门歇业。疫情之后,我们要加强影院建设的规划,努力拓展影院的业务内容,延伸电影的服务链,提升影院的使用效能,以此提高经营收入、加强影院对抗风险的能力。
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将继续影响整个电影院的生存格局与状态,部分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影院可能面临收购和重组,一些大的院线将会抓住时机进行影院整合,整个电影市场的集中度将逐渐提高。为了提高经营收入,影院要逐步打破原有经营模式的束缚,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在现有的多厅影院基础上,向包含特色小厅影院、沉浸式娱乐中心、电影主题活动中心、微型主题公园、演出赛事直播、阅读休闲等多种业态形式转变,推动影院经营业态的进一步多样化,逐步从单一的电影放映转型成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这样的转变对规范市场和抵御风险是有利的,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和扶持。
◎ 热情拥抱互联网,建设技术“新基建”体系
《中国电影报》:疫情期间,部分院线电影“改道”互联网平台播映,广大观众也更多选择在网上观看电影。这对传统电影行业尤其影院终端造成较大影响。您如何看待传统电影与互联网的关系?如何评价“影院窗口期”可能面临的变化?
童刚:疫情的暴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疫情期间,大多数人被迫“宅”在家里,电影消费是通过手机、电视和互联网平台来实现的。疫情结束后,很可能一部分观众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消费方式,不再回到电影院来集中观看。不管程度如何,这种变化是肯定会发生的。但是我认为,传统电影和互联网不是完全对立的,互联网会分流一部分观众,但也为电影院带来了新的经营业态,比如实时直播、网络营销等,关键是如何协调传统电影院和互联网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共同做大蛋糕,实现双赢。
随着互联网平台用户的不断上升,网上看电影带来的收益会逐渐增加,电影院和互联网平台关于“影院窗口期”的交锋将越来越激烈。在“影院窗口期”这个问题上,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尽快构建电影面向基于手机、个人电脑、电视等多渠道终端的流媒体平台发行播映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窗口期规则,推动国产电影作品的长线生命力。
《中国电影报》:5G、人工智能、物联网,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影作为传统行业,未来如何和这些前沿技术相结合,以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童刚: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电影为观众营造出直观明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也是在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电影依旧能够保持魅力,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最终将极大的影响和改造电影行业。比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将极大促进电影制作拍摄虚拟化、协同工作远程化进程;5G的快速发展将会重构电影作品的消费方式与产业结构,电影作品将冲出电影院,手机、VR头显等新型观看终端也将在未来成为电影作品发行放映的重要潜在渠道;云计算和大数据智能化营销将大大提高电影营销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与新技术的融合推动了电影一次次的飞跃,这也是未来电影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主动跟踪和研究这些新兴技术,把技术的力量融入电影的发展中,推动高新电影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尽快建设面向未来的技术“新基建”体系,为电影的再一次腾飞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