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有一份16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这便是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丁伟、郭运德、阎晶明、尹力、熊召正、张光北、冯远征、张凯丽、王丽萍、张斌、吉平、刘家成、李国兴、刘广、董希源等16位委员共同提交的《关于推进中国电影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提案》。
该提案内容丰富,涉及理论构建,创作实践以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并针对当前中国电影、中国传统艺术在以上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建议。其中,“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话语体系”可谓是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基于“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理论构建诉求。
16位委员集体智慧凝结一份提案
《中国电影报》:这份提案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连名提案委员有16位之多,请问您在这个提案的起草过程中,您与其他委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侯光明:今年两会会期缩短,大家的沟通方式主要依靠“云沟通”,这些联名提案的委员都是我们同一组的,平时大家也有交流、有来往,这次提案之前大家也提前通气,共同分享信息、提出认识、交流经验。我们在小组讨论中也是有好的提案大家都一起商量探讨,能够达成共识的就大家一起提案、共同推进。这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我一人之功。
中国特色电影理论话语体系凝结着中国文化传承
《中国电影报》:这个提案中的一些观点与您之前的理念一以贯之,提案中提到的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话语体系,可以视作您“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延续吗?
侯光明:确实是这样的,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是历史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是基于文化自信而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在构建过程中的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比如说我们每年都授权在《人民日报》专门设立一个中国电影学派的专栏,每年在全国举办一两次中国电影学派的研讨。每次研讨会都有很多海内外学者,尤其是海外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都会过来参加,大家对这些讨论给予了高度肯定,也给了很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在这种碰撞之中,我们逐渐发觉这个体系还有几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这就是我们这次提案提到的一方面,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话语体系,就是要掌握电影理论话语权。
中国电影根植于中国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欧洲文化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我们的社会体制、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文化传统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是中国文化独特性。在我们的电影文化中,更应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文化是有传承的,我们几千年绵延不断文化的历史传承。电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时候我们没有迎头赶上,但是在第四次技术革命到来的前夜,我们其实已经赶上了。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应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电影本身是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和突击队,它的影响大、传播广,所以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开设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电影教育
《中国电影报》:在提案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包括建议教育部门将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课程讲授植入高等电影教育体系,编写《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等相关教材。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方面,当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侯光明:在中国特色电影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中,理论建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再通过设立课程等一些形式表述出来。
我认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视角去看待文化。宏观的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文化的灵魂。儒家、法家等,也从历史哲学的角度体现着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判断。再往微观,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24节气和农耕的传统,春种、夏长、秋储、冬藏等,类似这样的传统生活习惯也是微观文化的反映。用电影来传承这些文化、呈现这些文化都非常有价值,但是在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中国电影走出去方面,有两类特色鲜明的电影样式曾在国际上有过很大影响,一个是功夫片,一个是家庭伦理片。外国人不一定看过当前的中国电影,但是他们会知道李小龙、成龙,这是功夫片国际影响力的一种表现。家庭伦理片方面,我们曾有过不少像《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电影,改革开放之后也有一批优秀的具有中国伦理传统、中国电影学派精神的影片。这些都在我们的理论研究范围之内,同时我们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我们结合研究成果,在电影学院设置了几门课程,一个是“中国诗词歌赋对电影的影响”,基本的教学大纲、教材也都出来了,由王海洲教授牵头来做,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生选修课程。第二个是“国画审美价值观”,这个也已经推进两年了。中国传统美学在电影中的呈现效果是非常独特有韵味的,比如《小城之春》,再比如张艺谋的《影》,这种水墨写意的影像风格也非常具有中国意境。第三个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对电影叙事的影响”,这也是电影学院当前新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之中。第四个是“中国戏曲对电影的影响”,上千年的中国戏曲对中国电影的呈现有哪些影响也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一项课程研究。
电影和文化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创新关系,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切身学习到、体会到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未来的创作中反哺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