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6版)
◎ 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构建现实题材影片的新品格、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现实题材影片及其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中国电影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刻注重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创作出一大批观照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篮5号》、《上海姑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创作而成的《天云山传奇》、《庐山恋》、《人生》、《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从凡人小事、社会巨变中探寻时代的思想印记和人性的真善美;再比如新世纪以来推出的《郑培民》、《任长霞》、《可可西里》、《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实现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对时代发展的记录与见证以及对当代英雄的讴歌与赞美。
人民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就要把强化现实主义创作作为重要路径,这也是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提升电影创作质量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人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诞生了大批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
这其中包括聚焦时代发展、沧桑巨变的《十八洞村》、《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守边人》、《乡村里的中国》、《远去的牧歌》、《山河故人》;讲述奋斗圆梦故事的《中国合伙人》、《中国推销员》、《新喜剧之王》;直击当下社会问题和回应现实关切的《中国机长》、《我不是药神》、《美人鱼》、《北京遇上西雅图》、《银河补习班》、《来电狂响》、《解救吾先生》;展现青春往事和成长历程的《少年的你》、《老师·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来的我们》、《夏洛特烦恼》、《最好的我们》、《同桌的你》、《青春派》;聚焦亲情的电影《亲爱的》、《失孤》、《地久天长》;描写小人物喜怒哀乐的《滚蛋吧!肿瘤君》、《无名之辈》、《推拿》、《我是路人甲》、《“大”人物》、《过春天》;揭示深刻人性的《动物世界》、《白日焰火》、《烈日灼心》、《一出好戏》、《驴得水》、《暴裂无声》;关注女性境遇的《找到你》、《送我上青云》等等。
这些影片题材广泛、风格多元、类型各异,拓宽了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的视野,或关注社会问题和焦点事件,或通过类型化包装观照普通人情感、命运,既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又不回避矛盾和社会阴暗面,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这些影片的出现,实现了现实影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构建了现实题材影片的新格局、新境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近年来,一大批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相继推出,拓宽了影视的种类和样式,成为表现中国新时代的情态符号,它们反映现实生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形成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创作潮流。
丁亚平表示,主流影视作品以影鉴真、以影明志,以积极态度观照新时代。作品在真实性诉求和强调写实质感以至反映生活本质时,着意凸显一种倾向性,“回应和解答”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种种困惑,由此突破对现实主义的惯常理解,构成一股清流,更好地符合新时代的创作要求。
总体看来,此类作品题材的选择、风格的追求、手法的呈现也是多样的。既可以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也可以一叶知秋、小中见大;既可以用宏大严肃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大势、再现时代主潮,也可以从凡人小事、生活情趣、乡村山野、自然草木中发现真善美。
饶曙光表示,这类电影要求更真实、更艺术展现人物与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内在的精神形态,要写出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写出艰难、艰辛的追求。例如,创作者应聚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展现社会当中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还有较大的空间。
对于今后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尤其是抗疫题材作品的打磨,饶曙光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现实题材创作不能浮于表面,一定要深入人物与生活的内在矛盾之中,了解人物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与现实生活中间夹藏的阻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叙事推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 不断巩固和完善多类型、多样化、多品种的创作生产格局
“内容为王”助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产数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进口电影的压力与挑战,中国电影人不断巩固和完善多类型、多样化、多品种的创作生产格局。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弘扬主旋律,推出更多提振民族精神、表现家国情怀的“中国式大片”,用好片子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
近几年,中国电影人推出了一系列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国式大片”。《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作品彰显了我国的大国风范,均是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的佳作;《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影片实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突破;《智取威虎山》实现了红色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战狼》系列则塑造了匡扶正义的大英雄形象,呼应了国民情绪,彰显了民族精神;《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充分利用西游记IP的影响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大片;《唐人街探案》系列实现了中国本土悬疑喜剧的系列化生产和技术、艺术全面升级;《寻龙诀》、《西游:降魔篇》、《捉妖记》系列等作品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趣味相对接,极富创造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中国式大片”是建设电影强国的需要,大片是标志性的,代表着这个国家电影文化的思想和审美的水平。它是人民所需要的,时代所需要的。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学系主任李道新看来,商业类型是电影产业的基础,主旋律电影要想纳入电影产业并对此作出贡献,必须采取类型化策略;而类型电影本身,也需要主旋律电影在题材和创意等方面的刺激。两者结合在一起,无疑可以提高主旋律的观众认知度,也可以提升类型片的精神文化境界。
如果说“中国式大片”带来的是对抗好莱坞的“重武器”,那么以《泰囧》为起始点,国产电影在类型片创作上不断实现突破,为捍卫国产电影的市场主体地位“量身定制”了一套“组合拳”。近几年来,《泰囧》、《港囧》等影片逐渐发展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喜剧电影IP;《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驴得水》等脱胎于舞台剧的改编作品擦亮了“开心麻花”品牌;《美人鱼》实现了环保的大主题与港式幽默的表达;《中国机长》、《我不是药神》、《吹哨人》等聚焦当下、观照现实,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熊出没》系列、《大鱼海棠》等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扫毒》系列、《反贪风暴》系列、《使徒行者》系列等影片延续了港式警匪片的风格,并与内地市场实现了对接与融合;《重返20岁》、《妖猫传》、《奇门遁甲》、《解忧杂货店》等影片开创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奇幻类型;《师父》、《箭士柳白猿》颇具古典韵味的镜头语言与武学情怀走出一条“新派武侠”之路;《狼图腾》、《长城》、《我们诞生在中国》、《时间去哪儿了?》等作品实现了中外电影人的通力合作,亦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长江图》、《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展现出“诗电影”特质;纪实风格电影《百鸟朝凤》、《冈仁波齐》、《二十二》,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丰富了观众的观影选择,也拓展了小众电影的市场认知度。
(下转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