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河南基层电影放映界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眼里有四件事:农村的事、农民的事、花生的事、电影的事。放映场上,老百姓常常找她聊农村、农民,聊花生、电影,郭建华也在跟乡亲们的交流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每年的建议。
“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这是人大代表的职责。”郭建华说。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先后提交了农业、文化、法治等方面的建议共38项,件件都被采纳。今年两会,郭建华带来了三条建议:打造花生品牌,助力脱贫攻坚;以《民法典》出台为契机,加大农村普法工作;践行文化自信,倡导“拱手礼”。
完善花生产业链,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郭建华来自河南开封,每年两会她都会把家乡的花生带到北京,面对凝聚着乡亲们汗水和希望的花生,她每年都能想出金点子、提出好建议。2013年,郭建华建议拍摄一部指导农民种植花生的科教片,让农民看一场科技电影、学一门致富技术;2014年她提出加大小麦花生套播种植面积的建议,受到农业部高度重视和及时回复;今年,郭建华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完善了打造花生品牌、助力脱贫攻坚的想法,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花生产业的建议》。
经过前期广泛调研,郭建华发现,目前的花生生产加工还存在品种退化现象较突出,花生深加工企业持续运营能力、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花生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大等问题。郭建华因此建议,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扶持一批有潜力的花生深加工企业,提高花生就地转化能力,增加花生深加工产品种类,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她同时建议农业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把花生产品打造为花生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以花生深加工的附加值和花生品牌的美誉度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完善花生产业链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以《民法典》出台为契机,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为契机,考虑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地广人多,居住分散且人口流动性强,普法宣传力度弱、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农民法治意识仍然比较淡泊等实际情况,郭建华建议:进一步健全农村普法工作机制,提升农村普法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农村普法工作良好氛围,树立乡村法治意识,以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推动农村普法工作理念、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法治需求。
践行文化自信,倡导“拱手礼”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新形势下,握手礼已经不符合疾病和病毒预防控制的要求,优雅、大方、卫生、健康的拱手礼再次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郭建华建议: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并推动国人主动担当起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全社会推广简单易操作、文明健康的拱手礼,逐渐形成国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促进国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