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电影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既讲好一个故事,又确保带给观众最震撼的视听体验?中国与海外的跨国合作项目逐年增多,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形成一套国际共通的后期行业标准?“海归”青年影视从业者正在为国内电影圈注入积极的改变,提升女性从业者地位属于其一,这其中作为个人可以做些什么?《中国电影报》独家对话好莱坞声音设计师逄博,听她讲述作为青年电影声音设计师遇到的机遇与坎坷。
逄博201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查普曼大学。她曾荣获美国音响效果工会奖,并多次提名美国声音剪辑师协会金卷轴奖。现就职于好莱坞一家具有近30年历史的声音后期工作室。
好作品是用心雕琢的
近20年,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使得视听语言的空间被极大拓展,加之观众审美的提升,影视后期工作者在获得了更大机会的同时,也要应对更多的挑战。声音设计师,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职位,对于一部电影的后期制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一群对声音有着极度敏感又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声音在逄博看来是复杂而浪漫的,它拥有无数可能,由此捕捉到的世界让她着迷。2012年,逄博借着从小学习钢琴的优势和对声音的热爱,成功被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取,读书期间还获得了伦敦艺术大学为期一年的公派留学机会。2016年,逄博被全美排名第六的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录取、攻读硕士。在美学习工作期间,逄博前后参与了几十部电影的创作,类型囊括了剧情、悬疑、科幻、实验等等。
回溯入行以来参与创作的每部作品,逄博认为,无论影片的类型怎么变,其设计都是以故事为核心,每一处声音元素的运用都要充分考虑其叙事功能,从而带给观众愉悦的观影体验。逄博说,她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对声音的捕捉,例如,暴风雨来临前,低沉的雷声带给她惴惴不安的感觉,在需要类似情绪的声音创作中,她便会利用这种元素,强化紧张感;又或者,玻璃的震荡声往往会让她联想到北方寒冷的冬天,她便会把这类声音带入那些需要突出寒冷质感的场景中。正是这些身边容易被忽视的声音细节,成为了逄博声音创作的灵感来源。
跨国合作背景下的后期制作
如今影视圈内的中美跨国合作愈发普遍,然而两国之间包括语言、时区、文化在内的各类差异不容小觑。为了降低沟通障碍,后期制作流程标准化变得势在必行。
2019年,逄博参与《蛋黄人》网剧的声音制作,并担任声音效果剪辑,同时负责中美双方的工程对接。由于时区的限制,以及要同时对接导演、制片、剪辑等多个部门,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成为了保证工作效率的关键。“假如当时没有提前明确好莱坞的工作模式,那么我们会做很多重复工作,浪费大量时间”。另外一个例子是《东北虎》,逄博在其中担任音效剪辑师,声音部门的工作在中美两国同时展开。他们在工作中确立了统一的模板,明确了各部门的布局分工,这使得声音部门内部的工程对接变得更加简单直观。
女性的声音
电影历来是由男性主导的产业,直到近些年,才有更多的女性参与其中,声音部门亦是如此。逄博作为一名年轻的声音设计师,在遇到需要连续多日熬夜或者条件艰苦的外景拍摄时,时常会遇到关于自己体力或抗压能力的质疑,“每当有人这样质疑我的时候,好作品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逄博也始终铭记来自同行前辈的鼓励。 “坚持你自己喜欢的,行业内需要女性的耳朵”——面对逄博的担忧,《权利的游戏》声音团队主创成员之一Paula Fairfield女士曾这样鼓励道。美国音响效果工会Karol Urban与主席团成员Sherry Klein都是好莱坞声音领域成绩斐然的女性,她们都曾亲切地鼓励逄博,“作为女性,你在电影行业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是只要你保持热情,总会有一天你的努力会让你的才华闪闪发光”。
目前,逄博参与声音设计的纪录片《AKA Jane Roe》已经在美国hulu线上平台播出,她正在参与的根据美国畅销小说《The Baxters》改编的电视剧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上线。我们相信,她对声音极大的热情和独到的见解,一定可以让她的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声音设计师。
(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