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林莉丽)今年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制改革走过的第18个年头,此时回顾曾经的改革历程,理性看待“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电影市场,既不能低估影响盲目乐观,也要避免高估负面影响的消极悲观。中国电影院线制的改革实践是中国电影人智慧、勇气和担当的最好证明。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正在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迅速走出调整期,延续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势头,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向电影强国目标迈进。
中国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北美电影市场相比,中国的电影院线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上海、北京、四川、辽宁等地率先开展了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试点。在充分借鉴世界电影产业大国多年形成的发行放映优势,总结我国电影院线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1年12月18日,《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的通知(广发办字〔2001〕1519号文件)印发,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启动。
按照1519号文件的表述,中国的电影院线制是“以影院为依托,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个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院线制改革在改革初衷、改革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实践轨迹。院线制的全面施行在实现中国电影低谷期的“触底反弹”同时,也激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活力,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城市电影院线50条。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资院线和民营院线两大类。从内容和市场细分的维度看,可以分为商业院线、艺术院线和农村电影院线三大类。根据资产联结方式的不同,城市电影院线可以分为直营型、加盟型、综合型三个类型。
据统计,2002年院线制改革以来,全国电影票房从当年的9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643亿元,增长了71倍。2012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170亿人民币(27亿美元)的票房总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6年,全年全国新增银幕9552块,银幕总量41179块,成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19年底,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稳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水平全球领先,电影市场结构布局趋于合理。(详见第3-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