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一线工作多年的首都华融影城经理于超最近一直在为复产复工积极筹备。他们通过对约5000名观众的问卷调查,发现了疫情之后观众心理和需求的诸多变化。此外他表示,疫情给电影院带来直接损失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思考,那就是今后如何提高影院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如何探索多元化经营。
过去首先考虑观影效果,现在更关心安全
于超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向约5000名观众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总体上看,其中90%的人有回到影院看电影的意愿,但是观众进到影院最关心的是安全性。”
他说,过去观众进到影院除了观影,还会买一些饮料、爆米花等卖品,但是在影院购买卖品的意愿比疫情前要低很多。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安全性的考虑。
出于安全性,观众在影厅的选择上也有新特点。“疫情之前,绝大多数观众对于是在大影厅还是小影厅观影并没有太多要求。”于超解释说,过去观众进影院第一考虑的是消费体验、观影效果,现在第一考虑的是安全性。“大多数观众表示要选择人数有限制的大厅看电影。”
基于这份问卷调查,于超总结了影院复工后需要解决的三类问题。首先是消费信心。“尤其是安全方面的信心,这是疫情前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现在不仅是电影院,其实所有服务业都需要解决这方面问题。”
第二是消费习惯。于超认为,过去几个月中,想看电影的观众主要在线上观影。这几个月下来,部分观众的观影习惯或多或少有一些改变。“我们需要把观众走进影院的消费习惯再重新培养起来。”
此外,想要尽快恢复市场活力,激发出观众的观影需求同样重要。“市场中一定要有观众真正想看的影片,观众才会走进影院。”在于超看来,消费信心、消费习惯和观影需求都是复产复工时要解决的问题。
隔行隔坐观影需经过科学调研
于超认为,如果未来一段时间防疫是常态化的,影院可根据规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但他同时希望,隔行隔坐观影的标准制定要通过大量科学的调研。
而对于一些由于影院上座率不高,因此隔行隔坐观影需不会影响影片票房收益的说法,于超表达了不同观点。
他向记者解释说,如今电影院全年的平均上座率大约是11%,单从这个数字看,隔行隔坐观影并不会影响票房。“但是这个数字是全国的平均数字,影院的上座率有远高于11%的时候,也有低于11%的时间段。”于超进一步说,全国各地区、各个影院的上座率也都不相同,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影院平均上座率是17%。于超所在的影院平均上座率为30%以上,黄金时间段上座率更是在90%以上。“如果加上这些数字,那隔行隔坐观影,一定会影响市场票房的收益。”
影院抗风险能力不足是阶段性问题
“由于疫情,影院在这段时间无事可做,这是给影院经营者带来的最大刺激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因为此次疫情而出现的典型状况,未来如果再出现,应该如何应对。”虽然此次疫情非常具有偶然性,但也给于超他们这样的影院经营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于超坦言,现阶段确实有部分影院日常的经营状态不是很理想,平时的积累不够厚,因此在这次突然的疫情面前很难应对。而对于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于超认为是阶段性的。“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处在电影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之中。很多经营者或是因为缺乏经验,或是因为迅速发展的需要,会在建设影院的过程中选择更激进的策略,这时候投资者会去大量贷款,而在一些优质项目的争夺上,会答应一些更加激进的商务条款。”
在于超看来,当进入新建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相对平稳的阶段后,电影院在应对如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事件时,抗风险能力会有一个整体的提升。“那时,在建设过程中负债率不会像如今这么高;在经营的过程中,影院也会有更多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
提及经营能力,于超告诉记者,近些年影院其实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当我们谈到多元化经营时,其中包括影院经营多元化和影院经营手段多元化两方面内容。”于超解释说,院经营多元化是指影院经营范围的多元化,比如销售更多种类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或服务。经营手段多元化是指运用一些互联网等更灵活的经营手段,流行的营销手段等。“想要影院经营更加多元化,一定是把影院当做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放电影的影院,才能保证经营多元化。”
作为影院的经营者,于超也呼吁可以尝试适当放宽影院经营的范围,让影院进一步探索经营多元化,用来提升影院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过去的这些年中,影院通过放电影得到的收入相当稳定,因此电影院也缺乏动力去探索。经历了此次疫情之后,影院经营者们有了更多的危机感和反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