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名字里带“耳“字,就会对声音具有超凡的敏感,比如聂耳,比如程耳。最近看完了程耳著名的毕业短片《犯罪分子》,算是逆向理清了他的成长轨迹——《罗曼蒂克消亡史》(2014)、《边境风云》(2013)、《第三个人》(2007)、《犯罪分子》(1999),因为出道即拥有较高的自觉与成熟,又一直坚持编剧、导演一肩挑,程耳的作品虽少,但个人印记相当好认,比如环形叙事,比如第一个镜头总是一个脸部大特写,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对电影声音的精心设计。
音乐
程耳的品位好,无论是选择罐头音乐,还是原创电影的配乐都老有腔调。毕业短片《犯罪分子》用古典乐搭配轻犯罪类型,库布里克式的用法,让上海弄堂莫名桥接到美国黑帮片的纽约。片尾,程耳齐整整拉出一长串所选的古典乐,就像村上春树小说中不厌其烦列出爵士黑胶唱片,满是卖弄的欢喜。
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第三个人》放弃罐头音乐,请了林海,然而林海的配乐满溢在整部电影中,把小红帽放倒大灰狼的中国版《水果硬糖》硬整成了一部青春伤痕文学。《边境风云》程耳遂放弃了配乐大家,把配乐的自主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片中原创的交响乐、吉他曲不同于中国商业类型片中常见的泛泛式氛围音乐,而能做到一个重音或停顿都能踩在一个抬眼、一个回身上如此精准熨帖。从《边境风云》他开始以歌咏志,选择了一首准确贴合情境的歌曲,用同期音乐的方式较为完整的展示,借此抒情点题,警察的小妹在乐团里合唱的那首歌是左小祖咒的《忧伤的老板》:
对于这个世界
你相当的古怪
对于我
你一点都不奇怪
对于这个世界
你是一个麻烦
对于我
你就是整个世界
算是对片中黑帮杀手孙红雷对人质少女王珞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的爱情主题的直接咏叹。这还不够,程耳还自己化身为音乐人,亲自为《边境风云》的片尾曲《最后的晚餐》作词:
他们说 这是最后的晚餐
他们根本 不了解我们
只有我们愿意
只有我们故意
这才会是 最后的晚餐
《罗曼蒂克消亡史》(The wasted time)作为程耳的集大成之作,音乐配置也很奢华,咏叹调、圣诗班、戏曲、爵士应有尽有,有梅林茂作曲的《Take me to Shanghai》低回辗转,还有陈耳自己作词、尚雯婕和左小祖咒演唱的同名片尾曲,歌中反复吟咏的“本来你能活得久一点,本来你能离他近一点”,则直接点题了陆先生和小六之间压抑的情愫和被浪费的时光。
音效
程耳喜欢放大音效,《第三个人》中矿泉水吞咽的声音、尖锐的撕胶带的声音、方便面在锅里的沸腾的声音,在高圆圆拘禁杀父嫌疑人徐峥的斗室里,都清晰得刺耳,丰富了只有两人的表演空间。
有时,他会用音效代替音乐,设计很有新意。《边境风云》中警察张默去钢厂找人时,钢材锻造时的砸击声,代替了紧张、悬疑的氛围音乐,既突出了当时的悬疑气氛,又贴合实际环境,把环境同期当作氛围音乐用得很巧。
音效与音乐的交叉剪辑也是程耳非常常见的用法,他到底有多喜欢30年代美国的黑帮片和《教父》,毕业短片《犯罪分子》中徐峥深夜将偷来的手提包扔进河里的镜头,街景长长倾斜的影子,神似《第三人》,《第三个人》直接用片名致敬,而《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中黑帮作案的段落,都有肖似美国早期黑帮片的影子。当然,更多的时候,他致敬的是《教父》,《罗曼蒂克消亡史》全片对标《教父》就不说了,《边境风云》中孙红雷成长为黑帮老大的一段蒙太奇中,黑帮枪火的画面、音效与和尚诵经的画面、音效交叉剪辑,《罗曼蒂克消亡史》中上海滩火拼的血腥杀戮之声伴着唱诗班孩童天使般的咏唱,都无疑在致敬《教父》。
最妙的用法是用音效讲故事。《边境风云》中警察张默和悍匪杨坤的暗战,一直是通过音效展开,张默的妹妹被杨坤绑架,而张默就在隔壁,我们听见张默敲妹妹的门,然后给妹妹打电话,隔着门听到妹妹手机响铃就在隔壁,立马知道妹妹出事了。随后,张默又故意把鞋脱下来,拎着鞋放到杨坤门口,伪装成自己站在门口,引诱杨坤开枪。这一整出跟《三岔口》一样精彩的暗战,虽然在白天,但完全是由声音来结构动作、冲突的。
对白
程耳的对白总有大量的方言,虽然是湖北荆州人,但在方言方面,一直对上海话情有独钟,而且把握较为准确。
选择哪种方言作为对白,对于影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语言节奏改变,镜头节奏就必须随之改变。北方话简洁,最后一个字结束之后镜头就得切走,而上海话往往在陈述完语义之后,还有一个长长的语气尾音,镜头随着话语就必须延宕下去,如此每个镜头都延宕个半秒一秒,整部电影的节奏就自然舒缓下来了。《犯罪分子》和《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感觉上镜头节奏慢于情节节奏,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们讲的都是上海话,当然这两部片子也有不同,《罗曼蒂克消亡史》作为程耳更为成熟的作品,为了避免单人说话镜头过长,镜头信息不够丰富,影片更多选择了双人镜头,这样景别变大了,同样感觉上影片的节奏也是变慢了。对比来看,说普通话的《边境风云》的整体节奏就要简洁利落一些。不过,片中说四川话、缅甸话的一些场景的节奏总觉得不算好,说四川话我最喜欢导演杨庆的节奏。
对白不仅仅用来推动剧情,也可以制造听觉奇观,类似相声《八扇屏》中那样用话语创造的奇观,《犯罪分子》中徐峥在紧张的时候说的上海“拔萝卜”儿歌,固然是为了描摹人物,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段沪语儿歌,更是一种听觉奇观。我们的电影太精于制造视觉奇观,却疏于奉献听觉“奇观”。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更充盈了言语表演,比如陆先生手下王传君和杜江用了很长一篇对话来讨论杜江扮演的角色居然还是个“童子鸡”。这一段沪语对白又好听又好玩,就像听相声一样,当然这一段的意义并不只是言语表演,更推动了剧情,随后他们要杀的工头赵宝刚跟杜江说他跟自己的儿子一样大,杜江不仅没有感动,反而痛下杀手,因为他认为赵宝刚也刚王传君一样嘲笑他还是个雏儿。而他的童子鸡身份也和他之后深恋霍思燕前后呼应。这种对话的剧情式运用,最娴熟的当属塔伦蒂诺。众人杯盘交错席间,闫妮扮演的王妈进来讲起杜淳的故事,既是言语演出,更是在介绍一个在前面剧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杜淳。我等不及要听听程耳的下一部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