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杜思梦)2002年,首部现代商业大片《英雄》登场,在争议声中以破天荒的2.5亿元国内票房,拉开了国产电影类型化的大幕。
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过,也在失败与成功之间徘徊过,更在尝试与探索中前进着。一次次的阵痛之后,中国电影最终完成了创作类型化的蜕变。
从产业化初期,国产电影对好莱坞、香港商业类型片的机械复制拼贴,到中国式主流大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片种;从盲目膜拜外来技术,忽略本土文化语境到国产硬科幻填补影史空白,中国特色“超级英雄”迸发热血,国产奇幻电影击败分账大片登顶票房榜首;从重娱乐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到青春片掀起“舆论”旋风,国产动画打通全年龄段;从单一类型跟风扎堆到纪录、文艺片等小众类型片成了每年市场的必备选项……创作的类型化应和着产业化发展道路,一路筚路蓝缕、爬坡过坎。
近年来,《泰囧》、《煎饼侠》等影片创新喜剧样式、回应社会关切赢得观众喜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带领国漫走上高水准发展道路,《捉妖记》、《寻龙诀》等大制作魔幻电影彰显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创造中国青春片之样式,《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等主流大片填补了军事动作片空白。去年以来,《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实现了科幻片、动画片、青春片的突破,为多样化创作进一步打开了新的通道。
中国电影,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根基之上的中国电影,从中国文化母体中寻到力量的中国电影,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发展之路,它正以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创作主基调满足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详见第6-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