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4版)
◎ 《封神》三部曲等作品即将上映
用当代电影语言重新阐释中国经典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这些重要阐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电影产业受疫情影响,至今仍未完全复工复产,但如《封神》三部曲、《姜子牙》、《新封神:哪吒重生》、《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山海经之小人国》等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作品,都已经“蓄势待发”,希望用当代电影语言重新阐释中国经典故事。
其中,《封神三部曲》将呈现出了民族文学经典的传统气韵,将中国经典的美学元素进行融合再创造,用观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现代视角去呈现商周历史、道教文化和那些超乎想象的神仙妖魔、珍禽异兽。
对于此类作品的创作,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尹鸿认为,合适的神话故事改编路径,应当兼具“历史感”与“当代性”。他谈到,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许多多的历史形象就曾被多角度改编。我们一方面不能让传统文化回到历史当中,“穿着古装”来到现代,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传统文化全部变成了现代的东西,这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实际创作中的挑战。虽然《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获得了成功,但电影市场也仍有许多不成功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功的案例背后有什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梁君健表示,传统题材电影的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摸透当下的社会需求,摸透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观众和世界观众的需求,这里不仅仅是娱乐需求,而是对于共同价值观和跨文化理解的需求。从需求出发,再看传统文化看有哪些可以做借鉴,分享,能够解决当下问题,为电影创作提供参照和精神资源。
同时,传统文化代表了集体认同感和社会凝聚性,代表着共同记忆、共同经历和共同审美诉求,这样的题材和内容值得电影人继承和发展,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认同我们的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有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饶曙光表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精神,通过有创意的方式进行现代化转换,找到好的故事并实现有智慧的叙事,同时与现代电影工业水平、类型电影创作手法进行无缝对接,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也为我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尹鸿表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去继承,而是要选择性地进行现代化转化,让传统文化更符合今天现代文明的需求。
他认为,哪吒的故事虽然带有神话传说色彩,但本身不具有强烈的符号感,所以在进行颠覆性改编时观众更易接受,而不容易产生电影不尊重传统文化的感觉。此外,原本的李靖形象古板、严苛,而在改编后,李靖形象传达出的父爱更具现代感,行为动机自然明确,表达出的父子关系让人更有代入感,也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传统文化题材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求,而要让它进入如今的现实中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就要让它与今天的文明进行对话。
饶曙光同样认为,对传统文化中一些保守、负面的内容要有所警惕,在现代化转化与创新发展时要有效筛选,更好地与今天现代化生活相适应。同时,还要以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主流观众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对艺术的欣赏方式进行故事讲述,能够深入他们的内心,在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达成“共同体美学”,实现共情、共鸣、共振,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