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首部现代商业大片《英雄》登场,在争议声中以破天荒的2.5亿元国内票房,拉开了国产电影类型化的大幕。
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过,也在失败与成功之间徘徊过,更在尝试与探索中前进着。一次次的阵痛之后,中国电影最终完成了创作类型化的蜕变。
从产业化初期,国产电影对好莱坞、香港商业类型片的机械式复制拼贴,到中国式主流大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片种;从盲目膜拜外来技术,忽略本土文化语境到国产硬科幻填补影史空白,中国特色“超级英雄”迸发热血,国产奇幻电影击败分账大片登顶票房榜首;从重娱乐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到青春片掀起“舆论”旋风,国产动画打通全年龄段;从单一类型跟风扎堆到纪录、文艺片等小众类型片成了每年市场的必备选项……创作的类型化应和着产业化发展道路,一路筚路蓝缕、爬坡过坎。
近年来,《泰囧》、《煎饼侠》等影片创新喜剧样式、回应社会关切赢得观众喜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带领国漫走上高水准发展道路;《捉妖记》、《寻龙诀》等大制作魔幻电影彰显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创造中国青春片之样式;《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等主流大片填补了军事动作片空白。去年以来,《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实现了科幻片、动画片、青春片的突破,为多样化创作进一步打开了新的通道。
中国电影,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根基之上的中国电影,从中国文化母体中寻到力量的中国电影,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发展之路,它正以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创作主基调满足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 《英雄》开中国商业电影“先河”,古装武侠“一统山河”
如今看来,张艺谋的《英雄》在华语电影史上的意义远不止当时惊动市场的2.5亿票房,他的这部转型之作将类型这一商业电影最紧要元素的种子埋进中国电影土壤的同时,也开启了古装武侠电影较长时间对华语电影的“统治”。
在专家学者眼中,2002年院线制后上映的《英雄》以其兼具商业与艺术、创作与制作的气质,开创了武侠电影新境界,是新旧武侠电影的分水岭。在观众眼中,古装武侠电影是一种兼具可看性和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大片。
从2002年到2010年的九年间,古装武侠片盛极一时,成了中国当时最成熟的商业电影类型。
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冯小刚、徐克、陈可辛、成龙、李连杰、刘德华等头部电影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古装武侠电影的制作。中影、博纳、华谊等当时中国内地最大的几家电影公司均在“重仓”古装武侠片。
《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系列、《狄仁杰》系列、《投名状》、《赵氏孤儿》、《见龙卸甲》、《锦衣卫》等带有明显中国符号的武侠片接连登上内地年度票房榜,在港台地区、东南亚,甚至日韩市场也占了一席之地,《英雄》的海外票房收入更是刷新了华语票房纪录,至今遥不可及。
遗憾的是,上个世纪香港电影市场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化消费在产业化初期的中国电影市场重新上演,资本逐利的本性在古装武侠电影成最卖钱类型片后显现出来,跟风、扎堆、山寨、粗制滥造等问题随之而来。
跟风、扎堆、山寨伤害的不仅是古装武侠片的口碑,更是本土观众的信心。尽管,此后有《龙门飞甲》、《四大名捕》系列、《绣春刀》系列等质量上乘票房高歌的古装武侠片问世,亦有《刺客聂隐娘》、《倭寇的踪迹》、《刀见笑》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武侠片探索之作,但难以挽回古装武侠日渐式微的颓势。
2018年徐克的最后一部“狄仁杰”系列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刘伟强复刻“老港片”的《武林怪兽》上映后,内地影市再无大制作古装武侠电影问世。
与此同时,经历了跟风扎堆之痛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新类型的嫩芽正欲破土。
◎ 从《建国大业》到《战狼2》,主流大片独领“风骚”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年的献礼片,有些不同。
年度最重要的献礼影片是一部叫《建国大业》的电影,在这部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故事的电影中,共172位明星“零片酬”出演,从没有一部主旋律电影敢这么用明星。
借助明星效应和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建国大业》上映首周票房破亿,许多多年不进影院的中老年观众涌进影院,一时间市场上掀起了“银幕上看祖国”的热潮。《建国大业》下线时,累计票房高达4.2亿,这一成绩超过了当时在中国市场称霸12年之久的《泰坦尼克号》。
《建国大业》开启了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之路,其同系列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在延续明星路线的同时,继续有意识地探索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和商业属性。
2014年底,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对红色经典进行了成功的现代化改造,以近9亿元票房逆袭成为当年贺岁档票房冠军。
2015年,讲述特种兵故事的《战狼》横空出世,这部带有浓重主旋律色彩的军事动作片不仅赢得了5.45亿的高票房,还在银幕上成功塑造出一个名叫冷锋的中国式“超级英雄”。
2016年,以湄公河大案为故事蓝本的主旋律动作片《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逆流而上,再掀观影热潮。
2017年《战狼》续集电影《战狼2》以56.83亿的票房成绩登上产业化以来中国内地市场单片票房冠军,确立了主旋律大片的市场地位。
此后,2018年反映我国海外撤侨行动的战争片《红海行动》、2019年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史诗片《我和我的祖国》和惊险动作片《攀登者》、根据川航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片《中国机长》、讲述中国消防员故事的灾难片《烈火英雄》等主流大片接力上映,它们不仅在票房上高奏凯歌,更探索出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适应市场、赢得观众的主流大片类型化创作之路。
原定于2020年春节档上映的取材自真实海上救援事件的《紧急救援》节前已聚集了超高人气。近日即将开拍的讲述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生故事的抗疫主题电影《中国医生》,消息刚刚发出,就引起了全网关注。而像《厉害了,我的国》虽以小众纪录片形式登场,观众依旧愿意贡献4.8亿票房,为它走进影院。
“独领风骚”的主流大片如今不仅是上座率和票房号召力的象征,更为观众振奋了民族信心,带来了民族自豪感。可以说,主流大片已经成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