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市场复工复产紧锣密鼓进行之际,某些细节的调整也许不能被忽视。这里提出电影发行上映中对于最低票价的约定问题,供大家探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市场的最低票价已经上到35元,二线城市最低也到了20—25元。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当中,票价水涨船高非常自然,也是保护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利益的正常举措。
这些年最低票价政策的制定对于行业、产业的帮助与保障都非常必要。
现在,经济环境在消费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政府已经反复在号召人民真的要紧张起来过紧日子。2020年的疫情打击了社会的经济层面,外部大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过紧日子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口袋不宽松,意味着低收入阶层面在扩大,更意味着消费拉动对于经济复苏的压力空前加大。
根据这种已经摆在面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为着让电影这种大众化消费能够持续满足于人民,适当降低电影最低票价,从而降低群众走入影院的门槛,就变得十分必要。
电影票价本身就是要随行就市的,是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市场环境和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的,社会的实际消费力下降了,尤其是单体消费能力和家庭消费能力下降了,票价的降低就是一种适应市场的姿态。
中国电影产业是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消费力增长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力因为四大方面的因由,出现了飞快的发展。
其一是城镇化速度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四十年来最根本的发展是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城镇人口只有总人口的18%,现在超过了68%,这是中国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根本变革——社会结构与文明的变革。
这个变革配合着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整个社会的平均购买力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二是国家经济综合实力增长带来了城镇文化生活的发展,电影不仅成为了一个现代人、城市人必须接受的刚需,而且更多的电影院雨后春笋般出现,电影消费已经是最为年轻人和社交族群的娱乐生活场景。
第三是更多元化、更高艺术水准的电影作品进入市场,它们和互联网的新零售相结合,和社交媒体相呼应,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相匹配,使得电影市场具有了更加满足社会要求和时代层次的意义。
最后,带来围绕电影的社会消费力提升的重大因素是院线规模和影城创新的大发展。
中国院线的银幕数量已经全球第一,中国影城的高大上也是世界的前列,虽然在美国、欧洲、日本、泰国等地高档次影城也很多,但中国的影城层次多样,已经在设计水平和观赏水平等方面走向了崭新的高度。
近二十年来电影市场票价的提升确实是有理由的,如果不是这次疫情的冲击,院线市场和产业的产能不会遭到如此的伤害,很难说票价是否还会上升。
向前看,电影市场的兴旺还会回来,复工周期也会很快转入正常的档期上映,票价终究是能够站稳的。也许有人会说下一个阶段,影院将迎来线上观影的冲击,线下的影院收入必定会减少。
当然,互联网的意义也许在这里,在网上观看电影的人次一定会增加,尤其是三类影片的观众,一类是艺术电影的观众,所谓少数派影片,这类电影影城的场次本身就不高,片源也不多,喜爱的观众大都是个人意志指引,而非有社交要求。
艺术院线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难以成功的原因也在这里,因此它形成不了对于院线影城的影响。
第二类是看老片、旧片,除了在网上搜寻,一般院线都不再会排片,但是很多老片还是很有价值的,很值得一再欣赏的,这类影片同样不属于社交要素,拜互联网所赐,有电影艺术追求的观众有福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史上曾经名垂青史的电影,可以抚慰我们心灵的节目。
第三类是国家没有引进版权的电影节目和院线不会上映的网大和网剧一类。这些节目对于院线构成相当的竞争力,不完全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因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需要艺术体裁越加多样、丰富多彩。
难道这些观众是从原来的电影观众当中分出去的吗?结论是“不”。因此以追求新影片,追去社交生活,追求时代氛围包括技术与艺术体验为宗旨的现代电影观众,是不会拒绝院线影城的。
电影院比网上更属于大众艺术并且是社交的,这才是对于电影的真实的认识。
况且,在这次疫情阶段,院线市场也在发生大的变化。一些不留恋旧市场和旧事物的影城正在转向生活馆的运营方式,死守多少个厅的放映而等待附加值上升的院线和影城不会再有希望。任何倡导改变的团队与个人都是那些信守未来而拥抱新事物的人。
为什么我要说票价定在10元-15元合适呢?这个最低是一个政策,很多影城会在最低的政策线上浮动增高10元左右,这样票价也许还是会维持在20元-25元,甚至30元。这个幅度观众也许还是能够接受的。
最低票价降低了,愿意进入影城的观众多了,而原来的影城已经变传统的就影城为崭新的生活馆了,影城的收入也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没有必要迷信高票价的原因。
当然,最低票价的降低不等于一、二、三四线城市都按照这个“最低”卖票,只是因此市场可以确信一张电影票的消费压力可以减轻了,市场认为院线影城的消费合符观众的期盼了。
“最低票价”是市场化的产物,降低最低票价的门槛是今天市场的需求。作为政策的调整能够给市场释放善意的信号,相信大部分片方、发行公司是可以响应的,大多数影城也是可以接受的。
以降低票价换取增加流量是一个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流量才是力量,不是票价是力量。什么是当下的内功?内功就是稳稳地把握自己的流量。
现在我们关心的当然是流量,复工第一周,上线的影院数还不到一半,说明喊着要复工的不是大多数影城。第一天开出的场次仅仅是正常场次的1%,说明各项复工的条件还未及时到位,票价自然还不会回到高位譬如70、80、90元,说明复工开业的头脑倒是很清醒。
其实最怕的还是疫情前那样的旧思路经营院线和影城。这一个月就是看谁家的流量能够出现所谓“报复性消费”的情形。这是一场挑战,更是一次拷问。
新模式请从降低票价门槛始,用社交、生活馆、跨界、大数据等方法拉升自己的流量,用能够把旧片放映好,放映活拉升自己的流量。
没有大片,没有强片,没有黑马的日子说不准会在以后的日子反复出现,譬如进口大片因为国外不能够正常复工而难以推出,这样的概率就不一定是小概率。如此整个电影市场的格局都会完全改变。
你不去改变,形势都会改变。而迷恋旧格局,包括票价和频频杀入的大片、“黑马”,你就只能任由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还是那个道理,需要降低最低票价,换取流量,它会带给你新的格局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