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5月开展“五五购物节”,采用线上引流带动实体消费,促进城市释放消费潜力;6月,启动上海夜生活节,呈现城市的夜间生活活力,打造时尚潮、国际范的都市形象。随着剧场、影院的陆续恢复开放,7月25日至8月2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进一步发出了人们的文化热情正在释放、城市生活陆续恢复正常、中国电影行业迈出再出发新步伐的信号。在全力防控疫情的特殊时代背景下,2020年的这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全球的电影行业和观众呈现了一个举办电影节的“上海方案”。
保障安全观影 链接美好生活
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面向大众的电影展映,已经在全国影迷和上海市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本届电影节面对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创新融合的思路,尝试展映转型,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以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线上放映三线并进的方式,让人民大众分享中外电影文化的成果。
电影节开票日正逢全国影院恢复开放首日。两件中国电影的大事交集于一天,释放了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电影迈出再出发第一步的信号,顿时掀起了热烈议论的话题波澜,更被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当天,影院展映电影票在两小时内被几近售罄。工作人员迅速寻找海内外片方争取授权加场,但是,80多个加场的电影票也被“秒抢”。显然,人们的观影热情已被激发。
本届电影节采取疫情防控措施,每场售票率30%、每个影厅每天放映不超过4场,展映影院数量减少,但展映中外电影仍然达到了322部,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占232部,在29家电影院共放映1146场,观众为147502人次。购票人群中,上海地区占71.3%,其次为3.4%的杭州,第三为3.0%的北京。20岁至29岁的“90后”,以占比56.8%,成为观影队伍中的绝对主力。
本届电影节不同于往年的观影流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线上抢票拼手速,进影院时的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环节和观影时的全程戴口罩,还有置放于影厅门口的备用口罩、洗手液等等,都成为特殊的标记刻印在每位电影节观众的脑海里。即使是从外地专程来观影的观众也明白,正在打造让更多人链接美好生活平台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采取这些防控措施正是为了能安全办节、让影迷安心观影。尽管增加了一点麻烦,但观众都表示理解,给予默契配合。对此,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今年的电影节能够安全、成功举办,离不开影院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影迷们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向他们表示由衷、诚挚的感谢!”
虽然今年影院展映的观影人次只有去年的近三分之一,但当电影节开始时,不少市民发现,新开辟的露天放映板块,让大家看电影似乎更加方便了。7月25日起,在上海新天地、松江地中海、大宁音乐广场、环球港等七个商圈,电影节期间天天有露天电影可看,有的还要延续到电视节结束。从7月27日开始,浦东36个社区的放映点也点亮了银幕,一部部“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机构推荐的各国影片,吸引观众进入“仲夏电影之夜”,助热上海的夜间生活。即使是露天放映点,也实行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座位不得超过100个,须间隔1米以上;入场也要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等等。据统计,露天放映共放映影片50部,147场,观影为13570人次。
吹响重启号角 赋能产业发展
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形成的发展规划中,结合上海国际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和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勾画了打造“五大平台”的蓝图。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这个中国唯一的国际认证A类电影节,建设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助推平台。虽然因疫情影响压缩了举办规模,但是,本届电影节坚持从困难中突围,联合各方力量,强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系列新政策、新项目、新计划、新作品在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纷纷出台、亮相。
松江区继2019年发布《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和被称为1.0版本的“松江16条政策”之后,这次为企业创造生态优良的服务环境,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集聚效应,又公布了力度更强、范围更大的2.0版本“松江16条”扶持新政,扶持资金出现成倍的增长。推出的新政策中还包括,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以创新再上台阶的思路,尝试建立“完片担保”模式,为投资人和制片商提供金融服务保障;运用大数据、多维度监测等手段,建立影视产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体系,提升影视企业科学量化决策水平等,被行业人士普遍称为“助力行业纾困的‘王牌级’大招”。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国际度假区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在电影节期间开启“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同时,启动了搭载影视后期全流程功能设施的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面向海内外吸引影视机构落户。浦东新区还发布了“2020版”影视产业扶持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和力度。其中,不但有对应“一带一路”主题设立的“机构落户资助”,还有鼓励中外合作的“本地化摄制补贴”,以及推动创作的“作品创制研发”奖励,助力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影视宣发及交流”补贴等。浦东新区的系列影视新政,提升了影视机构走出疫情困境的信心,当场就有16家“一带一路”意向合作企业和度假区重点企业签约。
电影节期间,在徐汇滨江国际传媒港举办的“中国影视之夜”,更似一团火焰,助燃影视行业重启的热情。这个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承办的直播活动,采用“佳作推荐人+优秀影视作品”的形式,把一部部尚未露面的影视新作推到了大众眼前。成为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片的中国影片剧组,也纷纷从各地赶来,出现在映后观众见面会和媒体见面会上,剧组人员们讲述拍摄经历、表达创作感悟、宣布公映档期,向人们传递着电影人逆风飞扬的滚烫情怀和砥砺前行的积极信号。
中外影人重逢 表达奋起心声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线下线上方式进行的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学堂等场合,国内外电影人吐露心声、提出建议、阐述观点、交流创意……旁听一场场论坛,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的电影人们没有停留在遭受重大挫折的回忆中,也没有去痛苦地历数损失和挫折。他们表达的,是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加强团结,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承担推动中国电影向好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迎接建党百年的《一九二一》,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反映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物的《革命者》、《陈望道》等,以及将镜头伸向抗疫战场的《火神山》、《中国医生》等一大批影片,纷纷被各电影机构人士在交流时公之于众,也使得电影节回荡着主旋律的音符。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告诉大家,疫情期间一直在抓紧创作,坚信电影院总会有开放的那一天,“宣布影院恢复开放后,我们马上进行35部电影的拷贝复制和向全国影院的硬盘发放、密钥配置,还刚刚推出了1亿元的400万张观影券,发放给医务工作者、参加高考和中考的学子。”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介绍道,为应对疫情,今年3月上影集团发起成立十亿元纾困基金,帮助企业共渡难关,“我们没有浪费时间,用三个月完成了上影‘十四五’发展规划。电影节期间,发布25部影视作品项目,其中有12部是故事片。”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疫情没有让我们停顿,反而给了我们创作的准备、打磨和筹划时间。”阅文集团和腾讯影业的首席执行官程武指出:“疫情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积淀和练内功的机会。”
主讲电影学堂的中外名家有中国导演贾樟柯,美国编剧、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法国编剧、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兹等,除了贾樟柯来到上海之外,其余名家通过社交视频平台与听众线上交流。他们除了对上海国际电影节使他们重新面对同行和影迷发出“久违的重逢”感慨之外,也纷纷介绍了疫情期间并未停顿电影创作的经历,菲律宾著名导演拉夫·迪亚兹就在这段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拍摄了一部短片和一部长片,他对在线聆听的中国同行们如此说:“想抗击疫情吗?那就去拍电影吧。”编剧、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也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对于每个电影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象征着希望。”
中国导演贾樟柯不但出席金爵论坛、主讲电影学堂,还携他与日本导演河濑直美联合监制、中国导演鹏飞执导的《又见奈良》参加展映,他说:“上影节能够成为疫情暴发以来第一个恢复举办的国际认证A类电影节,首先反映了我国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完成筹备、展映等工作,更反映了中国电影人身上的韧劲和行业精神。上影节不但是一个节日,也让我们相互鼓励、坚定信心,大家团结起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线上线下并举 插上飞翔翅膀
从2月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以来,全球几乎所有的电影节宣布延期或取消。面对疫情,上海国际电影节坚决贯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精神,5月发布了延期公告。在国家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终于在7月拉开大幕。虽然,疫情暂时挡住了中外电影人集聚交流的脚步,却也倒逼电影节改变传统模式,从互联网寻找创新突破的机遇。本届国际电影节除了增加线上展映、论坛线上直播等之外,还首次贯通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以国际影视云市场的方式实行全线上举办,产生了意外的效果。
电影市场的根本宗旨,是服务电影行业的交流、交易,推动机构展示和版权贸易等。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总参展商共580家。今年,国际影视云市场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就有超过700家展商申报参展,海外展商首次突破五成,且覆盖五大洲。一些海外展商在申报时表示:“我们用不着携带展示物料旅途劳顿,云市场功能齐全,成本低、又便捷,充分体现了上影节为展商服务的用心,这是非常棒的‘上海方案’。”
打开7月31日上线的国际影视云市场页面,云展览、云洽谈、云活动、云服务等路径明晰,其中还设置了“脱贫攻坚奔小康”重点剧目展、“中国剧场”主题展、“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展、影视后期制作展、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展等五大主题展区。“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立三年来,积极开展电影文化的交流互鉴,尤其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凭借这个平台,以“一带一路”电影巡展的机制,把一批批入围金爵奖、亚新奖的中国新片推向各国机构成员的电影节,通过电影文化促进民相亲、心相近。目前,这个联盟已扩展为44个国家、50个机构成员。而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展也十分醒目。2019年电影节电影市场首日,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基地建立了合作机制,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拍摄基地处于“停摆”状态,也促使他们在思考中调整方向,探讨用进一步团结合作,为影视拍摄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由此,在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这个联盟应运而成立,在影视云市场的平台上首次亮相。
据统计,从7月17日宣布举办至8月1日,关键词“上海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微博话题增量超3亿;电影节视频的微博播放量超千万次;官方短视频平台快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视频播放量超过1.2亿次;上影节在合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搭建专区,开幕一周来收听金爵电影论坛等相关音频超过30万人次……数据说明实施线下活动参与者限流等疫情防控措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冲破了传统办节的局限,获得了远超以往的参与人次和广泛关注。
向未来担责任 育新人不缺席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取消了评奖,但发布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片,是对一年来中外电影工作者创作成果的肯定;人们欣喜地看到,《风平浪静》、《吉祥如意》、《再见奈良》等一批世界首映影片被送到上影节参加展映,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取消了盛典红毯,但中外影人们依然相伴度过了电影节“云上的日子”,“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们用线上推送作品参映、设置云展台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压缩了活动规模,但电影节主要板块活动一个也没有少。
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动承担为电影产业输送人才的责任,形成了面向未来的阶梯式新人培育机制。以引导新人敲开电影大门的短视频单元,围绕“四分钟凝聚影像力量”主题,邀请资深专业人员担任导师,与优秀作品作者展开面对面交流,在答疑解惑之中让年轻的影像爱好者初窥电影工业的路径;今年上半年,上海发起“艺起前行”主题视频征集活动,一批优秀抗疫题材作品脱颖而出,作者被邀请到短视频单元活动现场授予荣誉,也让青年学员们对“人民文艺人民创造,人民文艺服务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
连续举办14年的电影项目创投,已见证了75个项目从创意文本开始,进入制作、成功完片,有的甚至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在中外电影界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今年,电影项目创投收到来自9个国家的450个项目申请,经遴选后,有39个项目脱颖而出。从电影节的第一天开始,各个入围项目的创作人们就陆续进入陈述、洽谈、试映等环节,共完成509场洽谈、三轮“制作中项目”试映会、20个公开陈述。项目创投不但通过征集、遴选、评审发现一批优秀项目和人才,还与电影产业界建立对接机制,将涌现的优秀项目和人才直接推送到产业机构面前,通过洽谈完成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和成片保障。
为了让参与创投的青年影人更多的指导和熏陶,本届电影节还邀请知名电影人刁亦男、徐峥、李少红、黄渤、宋佳等走进青年电影沙龙与参与创投的年轻人对话,可以预见,人们在未来的电影院里,会为这些电影的故事感动。
以推广中国新片和扶持青年影人的电影传媒关注单元,从2004年举办以来未有间断,今年也进行升级转型,采用了“专用小程序+APP”的评选模式。《春江水暖》、《气球》、《杰米拉》、《再见,少年》、《我的喜马拉雅》等获各项荣誉,揭晓仪式通过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电子屏、院线银幕等呈现,首次实现五屏跨越融合直播。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后一天,上海进一步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启动了“上海观影惠民季”,以“政府补贴,平台配套”,实施3200万元补贴观众购票、每张电影票“立补10元”的措施,让利于民、公益惠民,使得广大电影爱好者在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光影之行之后,在中外电影文化的长河里继续前行,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