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4日,“影像北京与‘北京制造’:历史、现状与未来”高端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拉开帷幕。
本届年会设立一个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和广州大学三个分论坛,在北京和广州两城三地同时举行,为期一天半。此次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科、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联合承办。
11月14日上午,广州分论坛在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影视史学的多元呈现”。下午,北京电影学院分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分论坛和广州大学三个分论坛同时开展。广州大学分论坛分为上下两场进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雁首先介绍了广州大学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情况,并对到场的嘉宾表示欢迎。影视史学专委会秘书长、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孔令顺主持了第一场论坛,共有七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春雷、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陶冶进行了学术评议。
会上,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教授对工业题材和厂区电影进行对比,通过对差异的观照,反思创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储冬爱论述阿巴斯、侯孝贤、小津安二郎对于影像中地地域文化书写的差异性。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教授针对“当代三屏竞合的发展历史逻辑”一题进行论述,揭示当代三屏竞合的发展历史逻辑,提出受众游动和回环往复以及媒介间相互竞争合作的规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玉玮总结了粤派电视剧中的史学价值。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姜滨探讨“讲‘中国’故事的新态度与新视角”,认为讲中国故事应对自我积极进行剖析。会议特邀嘉宾、广东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干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ip事业部副总监金哲华从空间选址、票价定制、排映内容、宣传这四个角度展现民国初期广东影院经营模式,为当代影院经营提出新的思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易莲媛论述了粤语片的改编的类型和规范,拓展了世界文学改编的衰落及回响。
(彭婷婷 李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