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林琳)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这几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电影事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9年,城市电影票房达642.66亿元,城市观影人次超17亿,生产电影故事片850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74部,纪录电影47部,特种电影15部,总计1037部。
这些日益增长、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主食”背后,离不开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奉献,也得益于被称为“中国电影新力量”的青年创作人才的茁壮成长,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既叫好又叫座、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优秀电影作品。
同时,电影作为视听艺术,是“艺术+科技”的深度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影工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节档公映,取得了超过46亿元的票房成绩,未来在“科幻十条”政策激励下,还会有一大批新的科幻影片问世。在技术设备领域,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C5获得DCI认证,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全球唯一同时支持120帧、4K、3D、高动态、广色域技术的放映系统CINITY问世等中国电影技术的一次次突破,都加速了中国电影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步伐。
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也越来越被世界所了解和认可。“中国电影 普天同映”、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丰富多样的对外推广渠道和电影节展,为中国电影和电影人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等一批影片实现了海外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十三五”时期,通过海外发行人的努力,通向北美、澳洲、新西兰、东南亚、欧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座城市的发行放映之路已经基本成熟,实现了在海外华人聚居区长期稳定的放映。中国电影的海外放映相继拓展到了中东、拉美、中亚、非洲等一些鲜有中国电影放映的国家,包括俄罗斯、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蒙古、尼泊尔、土耳其、巴基斯坦,非洲的毛里求斯、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近些年实现了中国电影零放映的突破。
(详见第5-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