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助力北京影视产业复工发展,促进影视学术研究繁荣,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于12月2日-11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周”系列活动。
继“十二五”规划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而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有力地推动三地合作共赢,可以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喇培康谈到,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影视产业虽然具备非常丰富的资源,但仍要居安思危。“电影是国家的文化名片,在产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北京必须给电影一个适当的环境,使之能够充分施展魅力,这就需要继续出台相应政策、对产业进行进一步地扶持。”
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亚太区副总裁冯伟进而补充指出,近年来中国工业化整体的速度飞快,但工业化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落后于实际的发展需要。作品呈现出工业化的感觉,但落到现场拍摄的实处,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市近年来重要建设工作和文化热点,如何围绕其进行影像化传承与传播,是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从自身职责出发,把握和聚焦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科研课题。“结合当今的媒介环境,电影电视,包括网络视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化的风向与契机,影视业亟需具备国家支柱产业的理想和担当,而科技的发展是影像发展的另一时代背景,这也是影像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此为路径,影像就可以服务于人民生活,包括城市发展方方面面。”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说。
梳理 “中轴线”以及“北京文脉”的流变与传承,才能使中轴线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成为一张可以对外传播的“金名片”。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认为,现在需要做好中轴线的文化挖掘、文化展示工作、申遗工作,他表示,加大中轴线的宣传力度,利用北京高校学生制作小视频的爱好,把中轴线的文化讲给世界,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一级导演邹伟表示,科教电影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因此这一探讨对于科学纪录片选题特别有启发。他以曾获金鸡奖的影片《绿色长城》为例,在他的导演过程中,该片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并加入了绿色与文明之间的联系。
学术周期间,专家还就新消费时代下,电影营销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翁旸指出,营销内容的分发和传输从早期的单向输出模式迭代为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的新型营销模式。前沿性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成为营销模式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去中心化的媒介平台中,消费者逐步成为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力,为电影营销赋予了更多新可能。
作为一个兼具票务与宣发业务的互联网平台,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院长牧晨指出,从市场研究行业的经验看来,电影内容评估、宣发策略数据咨询、品牌系列营销和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都是跨媒体营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牧晨表示,“以《八佰》和《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在抖音的营销为例,针对两部不同的影片,都可以打通观众群体,造成营销破圈。数据解读是电影营销过程中,影响观影人群想看、购票、打分等行为模式的关键,直播售票等新兴宣传方式的价值也不容低估。”
华谊兄弟电影副总经理杨磊阐释了电影营销行为上的转变。他认为电影营销不只是营销,把媒体、观众、宣传、发行、影院结合在一起才是营销。近几年片方、观众、作品都有变化,宣发方案的改变也非常大。观众真正想看什么样的电影,杨磊也给出了他的关键词,一个是“与我有关”,一个是“感同身受”,今年夏天的两部票房佳作《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八佰》恰巧是这两类电影的成功写照。(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