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16日,2020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福建安溪举行,本届年会以“中国电影的本土美学与类型生产”为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年会上,“中国新主流大片”成为学术界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专家认为,以《战狼2》为代表的一批“新主流大片”的崛起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必然,但新主流大片尚未改变中国电影海外萧条的现状,专家建议,学习“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是当下中国新主流大片在国际影坛“破圈儿”的第一课。
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安溪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致开幕辞。
孙向辉说,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全球电影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样一种特殊境遇下,2020中国电影美学年会的举办,就具备了特别的意味。年会希望把握电影领域里的最新趋向,提出更具未来视野的战略思维。
年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主任左衡主持。胡克、钟大丰、王志敏、陈犀禾、皇甫宜川、索亚斌、林文淇、田媛、何思颖等数十位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参加。
正在崛起的“中国新主流大片”
11年前,《建国大业》集齐172个明星出演,宛如一声巨雷在电影市场炸出4.2亿票房,主旋律电影站到了市场前台。
近年,《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等一众影片接连掀起单片超20亿、超30亿的票房浪潮,至《战狼2》以超50亿的战绩坐上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化以来的影史冠军。这批具有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主旋律大片,正式以“新主流大片”的身份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当下最受中国观众追捧的主要影片类型。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范志忠对新主流大片的总体评价是“既好看,又有正能量”,影片带来的“嗨起来、燃起来”的观影体验让“憋得太久”的中国观众获得了情绪上的宣泄,同时契合了观众对大国崛起的认同和对英雄的向往。
范志忠认为,新主流大片在当下中国市场崛起绝非偶然,“中国电影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主流大片的崛起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必然”。与此同时,“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将中国内地失传的美学文化,重新融入内地,为主旋律电影带来更多的观赏性;一些新主流大片广泛借鉴世界电影的叙事范式等都为新主流大片的市场崛起打下基础。
新主流大片如何“破圈儿”?
先学习“与世界对话”
与本土市场风光无限形成对比的是,新主流大片在海外市场的萧条。
数据统计,在中国本土市场拿下56.9亿元票房的《战狼2》在北美上映三周累计票房为19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足1300万元。《红海行动》在北美上映三周的票房仅127万美元。《我和我的祖国》在北美上映首周票房入账155万美元,几乎是近年来主流大片在海外的最好成绩。
本土火爆,出海折戟,几乎成了众多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市场现实写照。《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认为,中国新主流大片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影片本身首先要具有世界性,“简言之,影片要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文化、智慧和勤劳,为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体而努力,那么新主流大片在价值观表达上,必须承载这样的思想并能艺术地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中,从而唤起全球观众共同的情感。”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气候、维和、救灾等国际事务上,正在承担着或努力承担着大国责任。皇甫宜川分析,“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这些涉及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题材,以国际化视野和叙事来讲述故事,传达我们所倡导的基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表现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或许我们的新主流大片就有可能为世界更多的观众所接受。”
《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建议,借鉴好莱坞商业类型大片的成功经验,消除文化隔阂,从而让中国电影打入世界电影市场。
不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迅眼中,借鉴好莱坞,不是号召跟好莱坞学就能学出来的,“一直以来,中国编剧没有写‘英雄’的创作传统”,他认为,调整创作者视角或许对新主流大片海外“破圈儿”更加有效。
李迅还表示,电影创作者的前行需要学界助力,他呼吁专家学者,从全球角度出发,广泛拓展研究领域,“不是说我们研究电影,就只去看著名导演的成名作,像手机电影、实验电影、新媒体电影等,也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应该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电影创作有足够多的研究,了解世界体系,建立中国美学基本的东西。”
国家形象比人物形象更重要
尽管众多新主流大片在北美市场表现欠佳,但不可否认,这批影片的“出海”敲击了被好莱坞电影主导的国际影坛。
2019年春节,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火遍本土的同时,也登上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大银幕。
对于中国科幻片的这场“首秀”,外媒没有吝啬赞赏之辞。美国《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由此开始。《福布斯》网站以《流浪地球》为例,指出中国不再需要进口好莱坞大片。更多的媒体则是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始思考不同艺术作品背后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认为,新主流大片的中国性美学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重要特征,他赞赏新主流大片对国家形象的表达,“在这些影片中,国家形象比人物形象更加重要,而国家形象其实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对形象塑造有过相关研究,“形象塑造这件事,非常麻烦,你知道了三件事,是一个形象,知道了八件事,可能又是另一个形象了。”王志敏认为,在当下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我国亟需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塑造,而电影“出海”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你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其实你就为塑造国家形象出了一份力。”
转变商业思路,别只盯着“欧美”
创作之外,专家们认为,商业运作也是中国电影“出海”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可能发展为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
而在皇甫宜川看来,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出海”或将迎来北美市场之外的新机遇,“比如RCEP、比如‘一带一路’,由于同盟性质,可能在电影上更容易‘破圈’,中国新主流大片可以考虑率先走向这些区域,不一定只盯着北美票房。要关注亚洲,欧洲、非州,认真研究如何进行区域性对话,完成‘区域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