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系列电影《唐人街探案3》在万众瞩目中,首日就拿下10亿票房,7天收获35.62亿票房,用自己强大的号召力,拉动春节档大盘增长。截至目前,该片票房已破40亿元。而该系列的前作分别于2015年、2018年上映,取得了8.2亿和约34亿的票房。毋庸置疑,“唐人街探案”已成为国产系列电影最成功的品牌之一。
此外,同在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第7部大电影,也走势稳健,业已获得超5亿元票房。而在去年年底上映的《拆弹专家2》凭借不错的口碑和较好的档期选择,也取得超13亿元票房。
悄然间,国产系列电影,已经风生水起。近年来,如《战狼》、《唐人街探案》、《绣春刀》、《叶问》、《拆弹专家》、《前任》、《窃听风云》等系列电影惊艳亮相,屡创佳绩,充实了电影市场,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导演梁君健表示:“系列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很大推动力,已经形成IP和品牌的电影,接下来续集的市场营销、观众可识别度、观看意愿上有天然的优势。”他认为,系列化有利于把题材类型、故事类型进一步深化、强化艺术创作的能力,比如《绣春刀》、《拆弹专家》系列,第二部比第一部在故事深度、人物塑造上都更好,系列化有利于电影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中国现在已经有超过75000块银幕,每一块银幕都是‘嗷嗷待哺’,一天也不能‘断顿’。电影院对电影的需求量不断在增长,也必须要有更多的系列电影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市场需求也好,观众需求也罢,都可以说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是从电影产业的规模,还是从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系列电影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务之急,我们还是要花大力气来调整深层次的电影观念,推动电影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电影企业规模尤其是电影制片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完善电影制片人中心制,推动系列电影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发展。”饶曙光说。
◎ 系列电影“频出”渐成主流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银幕数持续增加,电影观众对国产优质电影的期待越来越高。国产电影的类型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类型和视听元素,受到观众的好评。在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6部影片中,系列电影有《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西游记女儿国》、《熊出没·变形记》四部,占比66.7%。不仅如此,《捉妖记2》上映首日就拿到了5.47亿票房,《唐人街探案2》和《西游记女儿国》均破亿。其中,《唐人街探案2》最终累计票房达34亿。这显示出了系列电影的巨大潜力。成熟的系列电影是成熟电影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重工业化阶段的一个明显信号。
在国内市场中,从项目一开始就有系列电影规划的,不得不提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狄仁杰”最开始就打出“华语007”的招牌,第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2010年国庆档上映,斩获票房2.9亿;三年后,续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上映,收获票房6亿元,在影片彩蛋中,甚至透露了将来可能拍摄的所有续集的内容,令观众保持关注;2018年,第三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在暑期档上映,票房保持在6亿元。另外,很多由系列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在影像化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拍成系列作品。比如《小时代》、《四大名捕》等,毕竟一部电影很难承载起系列小说所呈现的整个故事及世界观。
同为“探案”题材的还有陈嘉上导演,邓超、刘亦菲主演的《四大名捕》,路阳导演的《绣春刀》、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等。
《四大名捕》2012年暑期档上映,拿下约两亿票房;次年,续集上映,票房1.7亿;2014年,该系列“大结局”上映,票房止步于1.9亿。
同年暑期档,路阳的《绣春刀》亮相,票房为9320万;2017年,续集上映,拿下票房2.7亿元。
2015年12月31日,陈思诚带着自编自导的《唐人街探案》,以高达8.2亿的票房完成了惊艳首秀;2018年春节档,续作再创佳绩,累计票房约34亿;今年,该系列第三部再战春节档,上映首日即斩获10亿票房,目前该片已揽下40多亿票房。
早在2018年,《唐人街探案2》上映后,导演韩寒就曾公开表示,“这是国产电影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可以构成‘宇宙’的电影。”如其所说,在《唐人街探案2》中,出现的那个“CRIMASTER世界名侦探排行榜”,足以证明陈思诚想要创造“唐探宇宙”的野心。而三部《唐探》系列电影的上映,正是通过场景的变换和固定角色IP的塑造,不断充实电影中的虚拟世界,将新的观众源源不断带到这个虚拟世界,从而在公众中制造出共同的记忆,增强了观众与电影的情感联系。
浙江星光院线总经理富海芳认为,系列电影是电影产业成熟的一个表现,说明国产电影的品质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市场认可,达到了IP深度开发的阶段。
国产系列电影中,许多都是合家欢的定位,比如徐峥的“囧系列”、宁浩的“疯狂”系列,田羽生的“前任”系列,吴京的“战狼”系列等。其中,“囧”系列、“疯狂”系列,看起来虽然系列感不是很强,但故事内容往往“一脉相承”,带有很明显的导演个人风格“烙印”。
2012年,徐峥带着《泰囧》征战贺岁档,最终拿下12.7亿票房创造当时国产影片最高市场纪录。三年后,《港囧》以16.1亿元票房收官;2020年,因为疫情,原定春节档上映的《囧妈》选择了线上发行,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
相对于“囧”系列三五年一部的创作节奏,田羽生的“前任”系列,创作节奏明显要快很多,2014年第一部上映、次年上映第二部,两年后,《前任3》上映,摘得19.4亿的不俗票房。
2015年,《战狼》上映,收获5.4亿票房;两年后,《战狼2》横空出世,征战暑期档,最终以56.9亿成为中国市场单片票房冠军。
一直以来,香港电影都有系列开发的创作习惯,以《澳门风云》、《反贪风暴》、《杀破狼》、《使徒行者》、《窃听风云》、《扫毒》、《寒战》、《叶问》、《拆弹专家》为代表的港式电影同样“系列频出”。
值得一提的还有恐怖片,“票房担当”《京城81号》目前已经推出了两部作品。
当下国内市场中,颇为“壮大”的电影系列是以《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潜艇总动员》、《赛尔号大电影》为代表的“幼儿向”动画电影,如今这四个系列都成功推出了七八部作品,同属于“幼儿向”的《猪猪侠》也有5部之多。其中,很多作品逐渐在暑期、春节等形成固定上映档期,稳定培育市场受众。
从内容形态上来看,很多系列电影在剧情上是连续的,比如“春娇志明”三部曲;也有很多系列电影的内容则是相对独立的,分别讲述不同的故事,但在主题上有着相似表达,或者采用相似的情节设置。比如,“前任”系列讲述的便都是有关“前任”的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甚至连主角都没有更换,“原地”开启另一个次元的爱情故事。
这些年,随着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系列电影开始渐成气候。不过,从总体上来说,系列电影还不能满足市场和观众的观影需求。在饶曙光看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系列电影还缺乏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认知。“系列电影是类型电影的再生产,是电影品牌的培育和拓展。系列电影依赖于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依赖于电影制片人中心制,依赖于电影创作者、制作者对电影类型这种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影行业、电影产业的规模,尤其是制片企业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系列电影的工业机制、类型电影机制、制片机制,还有电影行业、电影企业的规模,都还不够完善,不够发达,因此也抑制了类型系列电影的创作和生产。”
业界专家表示,随着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完善,随着我们对类型电影的进一步的认知,随着电影行业、电影产业规模尤其是电影制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包括我们电影深层次观念的调整,系列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正在不断地拓展当中。
(下转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