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河南省委宣传部、兰考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宁敬武执导,李东学、宋佳伦、苏丽主演的全面小康题材故事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在京举行首映礼。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超,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武国定,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以及影片主创参加了首映礼并共同启动《千顷澄碧的时代》。目前,该片正在全国院线热映。
对于一部电影的名字而言,“千顷澄碧”确实有点拗口。之所以最终保留了这个片名,也显示出主创团队对于脱贫攻坚的理解,以及艺术上的野心。
用导演宁敬武的话来说,“我希望《千顷澄碧的时代》能够成为一部‘热血时政片’”。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约两小时的影像读本,给当年的“兰考之问”一个圆满的答复;向世界展示脱贫攻坚的全貌;更让每一个中国人体会到自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我希望影片能够表达并激起每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多年后,每一名中国人都能自豪地说‘如今中国的千顷澄碧,有我的一份力量’。”
一次田野调查式的创作
绘成了脱贫攻坚工程的模样
在宁敬武团队接手这个项目之前,已经更换了两次创作团队,该项目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在宁敬武看来,摆在他面前的,绝不止是创作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故事,而是要拍摄一部社会学、经济学读本。“在多年之后,人们可以通过《千顷澄碧的时代》了解兰考、了解全中国的脱贫攻坚是怎样的过程,知晓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什么。”
精神高地为什么长期走不出经济洼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唯有用扎实的现实题材作品来回答。在摸清所有背景后,宁敬武得出了上述结论。
但想要真正拍出一部好的现实题材作品,没有深度的采访和生活体验是完不成的。身为电影人,本片的编剧郎云同样深知其中的道理。
在确定创作这个本子后,郎云即刻来到河南,一头扎进了兰考,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光是村民就采访了约20人,完成第一稿剧本时,已经是三个月之后了。
宁敬武接受拍摄任务后,首先做的还是采访。从他对团队的那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来采访的”,可以看出他对本片难度的心理准备之足,也可以看出他对拍好这部影片的决心之坚定。
“这样的题材只能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表现,亦是对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的极大挑战。”尽管距离杀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当回想起当时的创作过程,宁敬武仍不免感慨。
而让宁敬武如此感慨的,正是此次采访过程中那厚厚的几册采访素材。“采访到的素材内容是超过职业编剧的想象,在这不起眼的字里行间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战斗在扶贫一线的那些人和所发生的事的细节和质感。”
“作为创作者,我们要亲身感受贫穷是怎样一个状态,弄清楚当地哪些人是贫穷的,他们致贫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哪些人想改变,又有多少不想改变现状,不想脱贫的原因是什么?”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还找到此次脱贫攻坚胜利的原因。以前扶贫成效不够显著的原因是什么,脱贫攻坚中需要进行什么创新,在这次扶贫中,用了什么方法把政策进行落实才使得扶贫有了显著成效,其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方法论?
在听宁敬武总结他们在拍摄前和拍摄之中要弄清楚的这些问题时,笔者竟有些恍惚,一时间不知对面的这个人到底是一名导演,还是一名正在做田野调查的经济学者、社会学者。
而上述这一揽子问题,在《千顷澄碧的时代》中观众都能全部或部分得到答案。这对于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作品而言着实不易。
影片中,有一段关于一名村主任放弃原来的运输工作,主动实验蘑菇产业,成功后又邀请当地村民一起入股致富的桥段。宁敬武说,从零开始尝试蘑菇产业,不仅要学习大量新知识,还有很多如天气原因等不可知的意外。如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结果把蘑菇棚压塌了,也催生了当地利用保险等现代金融手段保障产业发展的工程。这些在影片中均有表现。
“在脱贫攻坚中,其实很多创新的方法都是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来,有些金融创新方法甚至是现去创造,这个过程就像在一张白纸上创作。”对于脱贫攻坚这样大的工程,宁敬武认为唯有用全景式的方式展现,才有可能让世人看清它的模样。
一次深入内心的体察
塑造了基层干部立体的形象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电影本身,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故事。因此塑造人物,一直是此次拍摄的重中之重。
《千顷澄碧的时代》展现的是一个类似《清明山河图》似的全景,也是标准的群像戏。
从县级领导干部,到驻村的基层干部,再到普通村民,影片中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位。这其中,又以李东学饰演的青年干部芦靖生为主角,透过他个人的成长,展示出了脱贫攻坚中的困难与成绩。通过芦靖生完成从大学毕业生到青年干部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表现了脱贫攻坚胜利的意义,甚至是当代年轻人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关系。
芦靖生这个人物本身也有原型,加之是当代年轻人的代表,因此这个人物的成败,关系着整部作品是否能和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建立情感的连接。
和原型相似,影片中的芦靖生刚一出场,就展现了精英型人才的气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国际视野、怀揣实现理想的抱负。同时,芦靖生也和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面对困难和委屈时会想逃避,要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艰难的选择……
“如果故事和人物不够真实,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创作者走得不够远。”郎云口中的“走得不够远”指的是没有真正了解人物内心的世界。
在创作之初,郎云就告诉自己,绝不简简单单写一个脸谱化的人物。这点,也得到了影片总策划赵德润的力挺。在赵德润看来,《千顷澄碧的时代》要表现的绝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更不是脸谱化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新农村、新农民、新干部的形象。
在郎云看来,要想写活一个人物,就要走进他的内心,表现出他的不同侧面。“一个人再优秀,再是楷模,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一个人作为领导干部,他的所思所想是一方面;当他回到家庭,作为父母、为人妻为人夫,又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事情的出发点,这都是人之常情,只有把人物的不同侧面都表现出来,才能够展现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千顷澄碧的时代》中的芦靖生,一方面有身为河南人想为自己家乡改变做贡献的初心,但另一方面,当他遇到困难甚至委屈,找不到自己专业施展的地方时,又会像许许多多普通青年一样,选择逃避甚至撂挑子。
“作为一名大学生,芦靖生毕业后想要出国留学、想要和远在国外的女友早日团聚、结婚生子。同时,芦靖生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有热血、有成就感,但也有沮丧和无助。”宁敬武想通过芦靖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国家情怀之间的建立过程,让大银幕前的观众更具代入感。这也是他所谓的“让每个中国人能够感到祖国的千顷澄碧,有自己的一份力量”。
宁敬武认为这次创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对社会学、金融学、农业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和调查。他希望在多年之后,当人们想去回顾、了解脱贫攻坚工程时,《千顷澄碧的时代》会是一个还不错的影像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