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汹涌》翻拍自日本2012年上映的《盗钥匙的方法》,在此次中国版之前,韩国也曾于2016年翻拍制作了《幸运钥匙》,可见大家对这个故事的普遍认可。《人潮汹涌》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大体遵循了原版影片,依旧是从“皂滑弄人”引发的“交换人生”。但相比日版、韩版,《人潮汹涌》有着比较清晰的本土化特征与时代特点,比如垃圾分类、手机密码锁、视频记录“行凶”现场、在快递柜内取交易现金、“卡副本”等等。影片为了符合春节档合家欢的气氛,在改编时弱化了坏人“坏”的程度,对坏人的刻画趋近漫画化;片尾的打斗戏则提高了三位主要角色间的情感浓度,赋予了本片一个更具人情味的结局。影片在本土化的改编中也采取了互文的策略,一方面从戏剧中汲取灵感,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中国香港经典商业类型电影的影响。
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戏剧相关的段落,这应该与导演饶晓志的跨界经历有关。饶晓志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他2016年拍摄首部电影作品之前,有过多年的舞台剧执导经验。因此导演在影片中夹杂了不少“私货”,比如陈小萌从大学起就是话剧社的成员;在周全与陈小萌为了骗过王艳晖而反复排演的段落中,两侧的幕布完全搭建了一个舞台剧的场景;更多的部分都与荒诞派戏剧大师萨缪尔·贝克特有关:陈小萌家中墙上贝克特的海报,片中反复被强调的上吊绳(很难不让人想起《等待戈多》),影片英文片名Endgame直接来自于《终局》(Endgame)——这一片名/剧名也体现在临近结尾处剧场门口的大幅海报上,紧接着的一场戏则是陈小萌在话剧舞台上完成了一次作为主角的表演。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具有跨界经验的创作者进入电影行业,实际上今年春节档影片的多位导演都有着跨界背景,比如贾玲拥有丰富的小品演出经验、陈思诚曾经出演多部影视剧作品、李蔚然制作过许多优秀的广告片,这些创作者将跨界经验与多元艺术形式带入电影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电影在生产与市场上的活力。
看《人潮汹涌》的一个趣味之处是可以从中发现中国香港经典电影的片段。19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香港商业类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大陆地区观众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人们通过电影院、录像厅/录像带、光盘、电视,也包括后来的电脑和手机看过了太多部香港电影,那些经典的影片甚至不断被反复观看。因此《人潮汹涌》的喜剧效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曾经辉煌的中国香港电影,影片中的许多笑点正是利用了“迷影梗”——通过对香港经典电影片段的拼贴和戏仿得以实现。
在《人潮汹涌》受香港电影的广泛影响中,两个最清晰可见的显影当属周星驰与刘德华。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无论是演戏还是交换生活,“表演”都在全片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重视表演与训练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特色,中国内地观众非常熟悉的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自1971年由无线与邵氏兄弟制片公司合办第一期训练班起,培养了包括刘德华、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梁家辉、吴君如、吴孟达等在内大量的香港演员。这些重要的演员标记了一个时代,是中国香港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周星驰虽然没有在这部影片中直接出现,但当陈小萌与前女友告别时那首《Here We Are Again》响起的时候,多少观众在心中都忍不住想接梗一句“我养你啊!”。影片中另一首在陈小萌痛哭流涕时出现的配乐,则是周星驰曾于《食神》、《功夫》中两次使用的《流浪者之歌》。王艳晖从电视中一闪而过的形象识破陈小萌的身份,而电视里这一角色是对周星驰在1983版《射雕英雄传》中“龙套”经历的戏仿。陈小萌被前女友称为“戏精”,渴望演戏却只能作为群演,这一人物设置与配乐、《演员的自我修养》一起,都让人召唤起对周星驰主演《喜剧之王》的记忆。其实周星驰主演、导演的大量电影,本身就是通过戏仿、拼贴、解构等后现代策略达成喜剧效果,而《人潮汹涌》也正是承袭了这些手法,只是周星驰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成为了被实践的前文本。
在影片开场的段落中,刘德华饰演的周全在“行凶”过后摘下口罩,他的面孔被暴露出来,成为影片中一个仪式化的时刻——刘德华在这部影片里已经超出了一个角色的功能,他的形象与影片中所戏仿的、由他曾经主演的影片(《新上海滩》、《天若有情》、《无间道》、《五虎将之决裂》等)形成重影,发挥了时光机的效果,使观众完成对往昔经典香港商业类型电影的回访。
《人潮汹涌》将故事的发生地点放置在上海,这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最辉煌的城市,常常被用来与香港当作一对镜像的电影“双城”提起。上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争的缘故让许多上海影人前往香港,为香港电影开创了一番气象,许多经典港片中都可以看到浓浓的“上海情结”。而在1997年之后,香港影人纷纷重新回到故土,近年来合作拍摄影片已然是香港电影的主流。刘德华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香港的象征,他自律、努力——影片中周全最显著的性格特质也是如此。在香港人看来,刘德华这样一种性格特征,实际上正是香港转型期的精神符号,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