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承载了民族的文化,是其最为独特的记忆与标识,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北京方言作为北京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对北京文化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以北京方言为语言主体,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下面笔者将以《茶馆》、《龙须沟》、《甲方乙方》、《私人订制》、《老炮儿》、《顽主》等电影为例,对电影中的北京方言特征做进一步阐释。
一、电影中的北京方言特征
(一)语音特点
我们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词汇,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但是这里面所说的北京语音与北方方言不尽相同,省去了其中较难掌握,并且适用面不太广泛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大都是北京方言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有:轻声、儿化。这两点在王朔和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尤为明显。吞音也是北京方言一大特点,但是在电影中相比儿化和轻声来说,并不明显,故在本次分析中只重点讨论出现频率较高的轻声和儿化现象。下面将对这二者进行分别论述。
1. 轻声
北京话的调类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但在日常生活使用中,每个音调又会因为语流音变的影响而变成其他又轻又短的调子,这样形成的调子统称为轻声(下文中用·表示轻声)。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联系,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这一语音特点在北京方言为语言主体的电影中十分明显,如:
(1)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茶馆》
(2)马青:“就杨重享清·福啊。”《私人订制》
(3)丁四:“不是人的世·道,好人受欺负,坏人高兴的世界呗!”《龙须沟》
(4)女顾客:“换·上鞋。”《私人订制》
(5)女老板:“大白·天的,驴啊。”《老炮儿》
笔者标注的这些轻声字在听感上有较为明显的模糊与短促,音强也比其他字更弱一些。声调也会因为前一字的声调而发生改变。如(2)中“清·福”福字音高变低。除此之外,在形容词、动词后表示趋向,如:来、去等也读轻声。如:
(6)老师:“谁让你离开座位的?回·去!”《阳光灿烂的日子》
(7)地主:“去,把马凳拿·来。”《甲方乙方》
轻声可以区别词性和词义,也是北京方言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策略,是北京方言很重要的特点之一。
2. 儿化
儿化是后缀“儿”和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让这个韵母带上卷舌色彩,是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现象在北京方言中非常常见,但并不是说北京方言中所有的词语后都要加上儿化韵。儿化韵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专有名词“前门”就不进行儿化,而“前门儿”往往是指家里的前门后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8)女顾客:“外面跟八哥似的,回家怎么一见我就没词儿了?”《私人订制》
(9)独白:月牙儿,月牙儿!又看见你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
(10)赵老师:“找些书看看吧,书是消除烦恼解除寂寞百试不爽的药方儿啊。”《私人订制》
(11)那孩儿他娘呢?《甲方乙方》
(12)杨重:“可你还得玩儿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儿命地喝彩打气。”《顽主》
(13)女顾客:“今儿,太阔了。”《私人订制》
(14)女顾客:“还挺会疼人儿。”《私人订制》
值得注意的是,儿化现象是整个音节的变化,也是韵母的变化。这些变化因儿化前音节韵母的不同而不同。如(8),“词儿”的音节末尾是-i[-ɿ],儿化后韵母变为[ər],(11)中“孩儿”(13)“今儿”和(14)“人儿”也是如此。而(12)中“玩儿”是以[n]结尾韵母,此时儿化丢掉原韵尾,主要元音卷舌,从[an]变为[ar]。而( 9)中“月牙儿”等以a、o、e、u结尾的音节都是以直接在原韵母上卷舌即可。(10)中“药方儿”以[ŋ]结尾,儿化丢掉韵尾,主要元音鼻化,成为鼻化音。
(二)词汇特点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北京方言的词汇有其独特特点。如糟蹋(浪费)、颠儿了(逃跑)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15)女老板:“您这一天到晚瞎溜达(没有目的的行走)啥呀?”《老炮儿》
(16)县长:“你要是想拍我马屁(奉承),就要先过夫人这关。”《让子弹飞》
(17)女老板:“您那两把刷子(技能)不灵了?”《老炮儿》
(18)六爷:“从小就招人待见(让人喜欢)。”《老炮儿》
其中最突出的还是称谓词的使用。这一特点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
(19)程疯子:“我怕明白啊,为了我自己个儿,我情愿糊涂下去……眼下是不得水泊梁山了,有水泊梁山,我就入伙(加入这个组织)。”《龙须沟》
(20)男青年:“哎,哥们儿今儿有舞会吗?”《私人订制》
上述例句中对北京方言称谓特色的多样性有所展示。如(19)中,“我自己个儿”是“我”的反身代词,(20)中“哥们儿”是更为亲切的称呼对方的方式。
对游手好闲的人称为“二流子”,称呼亲爱的人为“心肝”等等。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称谓词还有很多。另外我们发现,北京方言中对人物相关的称谓词多带有贬义色彩,如“软蛋、傻样儿”。除了人称代词,还有对事物的称呼,如将“鹦鹉”称为“八哥”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称谓词体现出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复杂特性,并且口语色彩重,在这些词的使用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规范,称谓所指范围也很广泛,这从某些方面也体现出北京人对语言使用的随意性和悠闲的语体风格。
(三)语法特点
语法是一种语言构成规则,没有语法,语言没办法形成。语法作为规则限制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同时也为话语的生成提供依据。
1. 语序使用及搭配
北京方言对语法相对随意,使用时各个句子成分位置相对灵活,可以主语后置如“吃了吗您呐。”这样的例子还有:
(21)马青:“我要求换工种,跟他换。”《私人订制》
(22)青年:“说你肥吧,还喘了你。”《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北京方言对于语序的随意性,(21)应为“我要求跟他换工种。”将介词短语“跟他”后置,有强调意味。(22)中将主语后置,是北京方言中最为常见的语法形式,正常语序应为“你还喘了”。笔者认为,北京方言对量词使用不敏感,量词“个”的使用范围被扩大。如“一个(只)狗”,“一个(瓶)水”等。
2.叠词使用
在北京方言中,经常使用词语的重叠形式。如:
(23)马青:“我们什么也不干,看看武打录像、玩玩牌、要不就是睡觉。”《私人订制》
(24)地主:“急急急急。”《甲方乙方》
(25)地主老婆:“对不起啊,消消气,消消气。”《甲方乙方》
词语的重叠对语言情感表达有很明显的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北京方言及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法
语言传承对文化十分重要,应该重视语言的传承工作。但是,随着文化多元性的不断深入,夹杂着外语的网络流行语,港台腔等等已经成为年青一代的语言标示;北京城市化进展也让曾经的“老北京土著”被分散到各地,丧失了之前熟悉的语言环境。诸如此类的原因让北京方言正逐渐失去其在北京原有的强势方言地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类永久失去一种不可复得的语言样品,就永久失去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各方的努力,越来越多带有北京方言特征的电影登上舞台,让曾经一度被淡忘的“京片子”重回到人们的视野。因此,对这些电影中的北京方言研究对方言保护与文化传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也就语言传承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北京方言口语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传承历来重视文献文化和实物文化,对口语文化缺乏重视。保护和传承北京传统文化,需要对北京方言口语文化进行系统搜集,如儿歌、俏皮话、故事和传说等。如儿歌“关门儿闭门儿,里边坐着个小人儿,吃面包喝汽水儿,掰着指头数小鱼儿”就将北京方言中儿化现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建议从多方角度入手,如和电影学、民俗学、文化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科进行衔接,从纸质保存方式向多媒体、网络博物馆等模式发展,给予学术支持和现实支撑。
(二)构建方言和文化传播多维渠道
方言传播和文化传承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政府、媒体、学者和社会大众,合力为之。政府是掌舵者,媒体和学者是领航者,大众是划桨者。政府需要从宏观方面把握方向,媒体和学者需要对传承意义进行多角度传播,而大众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会成为方言传播的落地主体。因此要打造构建从方言传播新观念、新内容和新机制。具体而言,要给予方言,适度的媒介空间,搭建轻松的生活空间,营造和谐的舆论空间。运用新媒体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和新机制。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改造,社会各个主体已经意识到语言传承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北京方言将通过多维渠道进行传播和传承,保护我国和人类的文明多样性。
(作者简介:王泉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实验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韩梦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与传播)【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方言语调实验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编号:20YYC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