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多年间,新中国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中国外交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也是中国外交的“定盘星”。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从“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以明确地看出中国在外交主题上的变奏——早期是“战争与革命”,后期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早期“战争与革命”的主题并不意味着中国以扩张、激进的态度进行外交。事实上,新中国在刚建立之初迫切地需要和平,唯有和平才能让国内经济、国民生活安定发展,但战争的乌云一直笼罩在新中国的上空。后期“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根据新时期国内中心任务的转变在外交政策上的新发展。
2020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旗帜下实现更大团结和进步!”讲话立意深远、格局宏大,体现了大国领袖的担当与胸怀,契合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也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进步的方向。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中国电影人以一种极为克制、冷静的方式记录着新中国外交的变化。这种克制和冷静来源于电影人对事实本身的激动与热忱,唯有将一腔热血化为看得到的真实和改变,中国电影才能将中国的大国风采展现给全世界。讲述新中国外交的故事片并不多,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外交是非常复杂且神圣的,容不得一点差错和篡改,正式外交场合的对话是绝不允许出现虚构的,这对故事片创作来说难度较大;第二,故事片讲求矛盾冲突,在外交事务中,很多都是在封闭空间内进行的“唇枪舌战”,对比故事片可能缺少了一些戏剧性。
在纪录片方面,中国电影人选取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新中国建立后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外交风云,如《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总理访问苏联》、《旋风九日》、《小平您好》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不仅有史料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在当时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商业价值,尤其是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以3500万元位居1998年全国票房之首。
◎ “战争与革命”——以周恩来同志为主创作的影片
197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让观众情难自禁、挥泪如雨。周恩来同志在建国前就开始领导党的外事工作,在国内、国际上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建国后他前前后后负责外交工作长达26年之久,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以1938-1977年间的外交历程为线索,再现了周恩来同志在外交史上建立的伟大功绩,同时也展现出新中国艰难而又辉煌的外交历史。影片不仅选取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人物进行细致展现,而且还采访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周恩来外交风云》以文献纪录片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强调纪实性的同时适当地加入表意镜头,提升了影片叙事的审美意味和想象空间。
傅红星表示,“1996年,我在策划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人或组织给我们下达任务,必须要如何如何。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较量》在电影市场上受到好评,全国票房超过800万元,使我们意识到,纪录电影是有市场的。”在看到纪录电影的市场前景之后,又考虑到199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在全国人民都缅怀周恩来总理的时刻,创作出一部展现周恩来总理生平的影片,既能传递出电影人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也能让观众们重新在大银幕上感受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纪录片《情归周恩来》以更为全面的视角出发,把周恩来和邓颖超半个世纪的情感生活作为切入点,展现周恩来波澜壮阔、博大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总理。周恩来的外交活动作为组成影片的一部分,篇幅不长但浓墨重彩,尤其是在讲述周恩来身患重病时接见法国总统蓬皮杜,不仅全程陪同蓬皮杜参观山西大同石窟,而且在上海送蓬皮杜回国时与在场欢送群众一起冒雨没有打伞。正是影片中这些细节描写,让周总理亲切、真诚的品质跃然于屏幕之上,更是体现了周总理在外交活动中所体现的关爱、平等和尊重。
韦廉执导的传记片《周恩来万隆之行》聚焦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活动。当时,还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被台湾特务在飞行途中炸毁、机上十一名中国代表团的先遣人员和中国记者全部遇难的事件,但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前往万隆参加会议。周总理在会上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直到今天周总理的发言依旧振聋发聩、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影片《周恩来万隆之行》既描绘了周恩来为万隆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大度、沉稳、智慧等一览无余,同时还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年亚非人民团结一道,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这部影片表现了许多纪录片难以记载的历史瞬间和细节,比纪录片更详尽、更丰富、更加具有戏剧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纪录电影的一种补充。
除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主创作的纪录片外,还有《毛泽东出访苏联》等纪录片,这些影片将镜头对准毛泽东同志,主要记录下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的一系列活动,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除了能够真实地记录新中国外交的风雨历程,还能够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另一种途径,成为世界其他各国了解中国的桥梁。1954年4月,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要工作人员放映电影让外国记者了解中国的变化,放映的影片除了国庆纪录片之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各国记者看过影片之后纷纷表示这部影片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要感人。
◎ “和平与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创作的影片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道路上,新中国走的也并不是顺风顺水,如何突破与美国的关系成为这一时期领导人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旋风九日》是一部讲述1979年邓小平突破重围访美的历史揭秘电影,也被定义为“中国首部商业纪录电影”。导演傅红星将其比喻为“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大一次政治路演和商业路演,邓小平带领中国这个当时负资产颇多的经济实体去美国路演,给中国开了一个公众号,叫‘改革开放’,路演结束,中国就‘上市’了,中国的市值在今天还在增加。”影片聚焦在“改变中国历史、改变美国历史、甚至改变世界格局”的九天时间里,75岁的邓小平参加了80场活动、20多次讲话、20次宴会、10多次跟记者谈话,其间还险遇刺杀。
《旋风九日》十分具有创新性,第一次将中国领导人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在大银幕上。当影片上映时,有两种声音,有观众看到漫画形式的中国领导人之后觉得生动、亲切、活泼,打破了以前刻板的印象,也有观众认为此举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严肃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漫画形式的呈现提升了影片整体的视听效果和叙事效果,意趣相生。同时,影片一开始就用一组交叉剪辑的镜头写意地表达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2014年实拍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从白宫的旋梯走下与1979年他在白宫迎接邓小平两个时空。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文献纪录片《小平您好》以邓小平的经历和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细节来叙述他的个性风采和情感世界。比如,影片中有一个片段讲述邓小平年轻时就养成了抽烟的嗜好,在会见外宾时,常常用抽烟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邓小平的从容与智慧给许多外国友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中,邓小平在联合国讲坛上的发言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价值和意义,邓小平不仅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而且还谈到“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影片凭借叙事、说理、抒情和声画的有机结合,获得了2005年的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
除此之外,还有2002年丁荫楠执导的传记片《邓小平》,影片以时间为线索,将邓小平一生中的大事件通过纪实的手法串联起来,如同纪录电影一般再现真实的历史。作为一部伟人传记片,影片聚焦在人物的重大社会事件活动中,邓小平的外交活动只占据了其中的一部分。在邓小平的外交活动中,最绕不开的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影片在呈现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对谈中,用了几个大全景突出表现邓小平的气魄与魅力,通过邓小平强硬的语气和坚定的手势表明了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绝不退让的态度。电影史学家程季华曾给予这部影片极高的赞誉,他说:“影片里讲的20年中发生的事情我差不多都是经历过的,因此看起来感动得不得了,中途我还出去了一趟,因为太激动了。我对这部影片评价是很高的,觉得非常好。”
◎ “大国外交”——于变局中开新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所处的世界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以往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国际上逐渐拥有了话语权。
电影《我的1919》和《东京审判》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外交境况。那个时候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第一次以平等身份昂首阔步踏上世界舞台,但最终却以国内五四运动的抗议声让中国代表最终放弃了在和约上签字;那个时候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与《我的1919》、《东京审判》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政策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当日本记者提问称,外交部为外国驻华记者接种了中国疫苗,中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华春莹先是询问这位记者是否接种疫苗,在得到接种的答复后,华春莹轻轻一笑,全场记者也发出了笑声,华春莹反问:“你认为我们有什么目的呢?”
在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外交电影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外交的影视创作确实存在难度,但是《周恩来外交风云》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值得电影工作者重新思考其成功的意义和方法。在谈到为何选择以周恩来外交为主题创作时,傅红星表示,第一,这个领域以前表现很少,对观众有新鲜感。第二,这个领域最能突出周恩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全部魅力,能充分展示周恩来的人格力量。第三,这个领域涉及的国家多、重大事件多,各国的领袖人物多,而且许多事件和人物都对整个国际舞台、世界事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第四,这个领域的影片资料很多,不仅国内多,国外也多。第五,当年与周恩来打交道的世界风云人物如今不少还健在,可以通过他们来向观众讲述周恩来的故事。
在创作上,电影工作者不仅可以借鉴纪录片的创作方式,还可以学习影视剧的创作方式。影视剧《外交风云》从新中国即将诞生为起点,至1976年尼克松第二次访华为终点,跨越近30年的历史,开播后收获了众多好评口碑。此剧采取主要描写真人真事与适当表现虚构人物相结合的方式,使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不仅让观众了解到真实的历史进程,也能够深化作品的主题意蕴。文艺评论家李准评价,《外交风云》填补了重大题材创作中关于讲述新中国外交事业的空白,将创作中的一系列难点和敏感点成功转化为亮点。
未来,电影工作者要继续加强对外交题材影片的创作,推出类型丰富、“双效”统一的电影作品。好的电影作品不仅能够为我们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宝贵的精神能源和思想启迪,还能够为世界展现我们的大国担当、大国格局、大国思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的声音也逐渐更加响亮,电影工作者要坚定立场,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