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进考场,我们沉睡了11年的民族,醒了。”这是电影《高考1977》里的一段台词,镜头里,蜂拥而至的知识青年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高考考场。为了参加这场考试,他们已经等待了11年。
数据统计,1977年、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的两年间,共有约1180万考生参加高考,这一数字几乎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上的奇迹。无数青年通过公平竞争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我国也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大银幕上,高考亲历者在用电影记录下了恢复高考的历史进程。大银幕外,恢复高考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首批大学生后来以“第五代”电影人的身份续写中国电影新的辉煌。
◎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为题,宣布于当年恢复统一高考入学考试。同一版上,《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由邓小平亲自审定。
自1966年6月中国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正式恢复。这一消息,犹如一记春雷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牧场矿山传开,青年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他们重新拿起书本投入知识的海洋。当年12月,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正式开考。
数据统计,1977年全国共有570万考生走上高考考场,当年录取新生27.3万。连同1978年夏天的第二次考试,全国共有1180万考生参加高考。实际录取率约为5.8%。
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复出后重点推进的事情之一。他否定了“两个估计”,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的成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使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恢复高考。1977年8月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已经下定决心恢复高考,他说,“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一个是学制问题。一个是高等院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9月,邓小平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再次针对恢复高考问题发表谈话,强调“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第二是择优录取”,“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根据会议内容,中央政治局在10月5日进行讨论并予以批准,10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后,10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1977年秋,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约578万在过去10年里达到上大学年龄的青年,在那年12月参加了高考。
1977年恢复的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那一年采用的高考制度沿用至今。几十年来,高考为中国选拔了一批批高质量人才,一批批优秀青年由此成为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他们为中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成果。
◎ 亲历《高考1977》
2009年,一部描写1977年恢复高考始末的影片在全国上映。电影以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知青的经历折射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电影叫作《高考1977》,王学兵、孙海英等主演,影片导演是上影厂导演江海洋。
1977年恢复高考这件事,对于江海洋而言,就像是一场盼了十多年的长跑,发令枪一响,一千多万人往前跑,跑得快的人、体力好的人,就赶上了这一班车。
江海洋幸运地“赶上了这班车”,成了恢复高考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中的一员。在他看来,把1977年恢复高考的故事拍出来,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亲历者”,江海洋说。
江海洋记得,是在2007年上海郊区开的一次创作会上,他跟时任上影集团董事长的任仲伦讲了拍摄《高考1977》的想法,“当时没想要拍电影,只想把它拍成电视剧。”没想到,任仲伦当即拍板,“我支持你,把这个拍成电影。”
1978年的高考考场上,也有着《高考1977》出品人、上影董事长任仲伦的身影,“我是参加1978年高考的,对我来讲,这段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任仲伦对恢复高考这件事有着同样的情结,用他的话说,“我们知道我们的命运被改变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被改变的。”他觉得,应该把这个题材拍出来。
电影中,知青们通过大喇叭广播得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但女主人公陈琼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想到的不是可以考大学了,而是能不能先搞到父亲的平反证明,因为家庭出身不好,陈琼此前已经失去了许多同龄人的机会。
这一看起来颇为夸张的情节,在当时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北京电影学院78级美术系的冯小宁还记得,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曾被大学拒之门外,只能继续干翻砂工的工作。直到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他才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他说,要感谢的人很多,其中一个就是邓小平。“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使得我们这一代人有了重新上大学的机会。”冯小宁说。
1977年8月-9月“第二次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举行期间,邓小平在9月19日发表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中批评教育部起草的招生文件“难懂、繁琐”,明确指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至于当时颇为敏感的政审问题,邓小平表示“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邓小平谈话之后,高考招生工作会议发生了重大转变,确定当年即根据“择优录取”原则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电影中,陈琼没有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失去高考机会,相反,高考成为了她第一次通过公平竞争方式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影片结尾,陈琼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现实中,同样因家庭出身问题苦恼的冯小宁和宁瀛,在1978年分别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和录音系的录取通知书。困扰中国多年的“左”的影响,在11年后恢复的公平竞争中,逐渐消散。
除了《高考1977》,电影史上,还有不少影片记录下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合伙人》中,导演陈可辛也再现了80年代大学生们走进校园青春激扬的一幕,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他们关注社会和人生,在充满思辨的氛围中,思考着未来。
电影中,邓超扮演的燕京大学学生孟晓骏站在讲台上,对台下的同学们慷慨激昂地宣讲着理想抱负:“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
80年代的大学生的确如此。冯小宁回想起读大学的日子,意犹未尽:“特别爱学习,而且这种学习跟现在很多孩子有不同的地方,那是从自己每一个细胞中迸发出来的那种拼了的感觉。”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77级毕业生罗燕回忆,那时候大家“心气上很冲,年轻嘛,就总是觉得所向披靡,现在我登场了”,老师开出200多的阅读书目,她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读书,一坐就是一天。
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李少红回忆四年大学生活,至今骄傲于“这四年是泡在世界电影当中,是泡大的”。她说,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世界电影,北电的学生几乎都要看两三遍,阅片量巨大。
此外,在电影史上,1980年上映,马绍惠、太纲导演,张甲田、相虹、陈珉主演的《迟到的春天》,1983年史蜀君导演,罗燕、徐娅、陈鸿梅主演的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也在大银幕上演绎了恢复高考的一幕。
◎ “第五代”打响品牌
离开云南的热带丛林、内蒙的茫茫草原、新疆荒漠的戈壁滩、四川滚滚的长江畔,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顾长卫、黄建新、张建亚、何群、冯小宁、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霍建起、胡玫、宁瀛、侯咏、吕乐、梁明等电影人与600多万考生一同走进了高考考场。1978年,他们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
进入考场的那一刻,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这批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的78级学生,会在四年后异军突起,在中国影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出世,几乎成了中国电影的转折点,电影史给了他们一个至今享有影响力的名字——“第五代”。
从《一个和八个》、《黑炮事件》、《黄土地》到《红高粱》、《猎场扎撒》,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那批学生,接连在影坛扔下重磅炸弹,响彻海内外。
其中张艺谋和陈凯歌先后走上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项的领奖台,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
“现在回忆起来,影响我最大的还是改革开放,还是恢复高考。”张艺谋笑言,如果没有当年恢复高考,自己现在可能就是个咸阳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对他而言,高考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开启他日后创作源泉的钥匙,“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当年能上电影学院,是改变我一生的机遇,是时代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遇。时代给了我们这些人新的生命,给了我们机遇,所以我们才会有了创作的可能性。”
进入大学的“第五代”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努力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状态。
78级导演系的张建亚回忆,当时,到处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你真的觉得不能浪费时间。所有人,蹲坑的时候都在背单词。”张建亚感慨,“我们那段时期,真的是一段最积极向上的时期,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能量,要赶超,要做最好的。虽然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如现在,但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我们一直很庆幸。”
同为78级导演系的田壮壮回忆,一放学,大家就进城买书,看到谁推荐或者谁介绍了,就一定要去买回来读。他粗略估算,“那个时候从读书到后来也买了有上万册”。
冯小宁怀念当时的日子,“文艺上、文化上、思想上都非常活跃,有那么一种诸子百家的意思,我觉得是一个黄金期。”
从某种意义而言,恢复高考改变的不仅是“第五代”的个人命运,也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
从“第五代”开始,中国电影开启了多样化的探索,他们的电影具有现代意识和冷峻眼光,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能在艺术上标新立异,又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电影评论界评价当时的影坛,“很难看出谁在领导潮流。而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所谓‘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呈现出了一种融合”。
他们中有人拍文艺片,让外国观众潸然泪下;他们中有人拍商业片,热门小说成了银幕上观众热捧的超级IP;他们中有人在创作中把纪实性与戏剧性完美融合……
时至今日,那批因恢复高考改变命运的“第五代”依旧是中国影坛屹立不倒的旗帜。
如今,距离恢复高考已过去了40多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不到5%,上升到接近50%,我国已处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实现电影强国目标需要有一批电影名家,需要更多各类电影专业人才。正是因为恢复高考,才会真正形成人才辈出、名家辈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