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中小成本影片正在涌现于当下的电影产业当中。中小之谓即是1000万到3000万的制作,在一般省市级的制片出品公司当中,这种规模比较多见。
然而,中小成本的制作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把握成功的尺度,所谓成功自然首先是题材、内容和主创阵容,但不能忽略的也包括着成品之后的宣传发行。
目前第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摄制影片之初他们全然不考虑宣发成本的计算,没有安排好相当比例的宣发费用。大部分中小规模的公司为制片而制片,一旦需要到宣发了,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设法寻找费用,这时,要求发行公司带资或者垫资宣发就成了他们想当然的遴选要求。
但是,发行公司分两种,一种是本身拥有资本背景的,它们不太注意这些乞求宣发费的出品方,道理很简单,资本关心的不是作品而是怎样最快地捞钱。如果一部中小成本的规模的影片卖点很突出,发行的投资回报显而易见,拥有资本的宣发公司可以出手,它们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如果中小成本影片的成功率也是中小概率——请记住这是常态——它们一定不会伸以援手。因为对于资本来说,宣发的冒险不符合资本的性格。
另外一种发行公司没有资本背景,靠的是自己的辛苦劳动。但是,没有一部影片是可以拍着胸口说就能够赢的,如此它们能否与等待垫支宣发费的出品方合作起来,几率又是很低的。
出品公司最难的是本身不懂发行,也许这也是它们很难判断与哪一家发行公司合作的原因。而发行公司最难的则是的确解决不了发行资质的信用问题。而两者难以合作使得中小规模的发行公司大都很难生存下去,这些年倒下的发行公司很多。
当然,由于中国电影产业体量还很大,发行公司在北京勉强维持的还是找得到。只是长此以往,这些发行公司会越来越艰难,规模也一定越缩越小。
在此要讨论的就是,怎么才能算“懂得发行”?这是在有无宣发成本,能否找到垫资的宣发公司,怎样的宣发公司比较靠谱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需要面对更为本质的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今天的市场问题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要回答,究竟怎样才能算懂得发行?
今年我们已经看到的发行失败的影片已经非常多了,就主旋律的影片而言,有发行很失败的。就刻意走商业路线的而言,也有投资上亿而票房回报几千万的影片;还有坚持走艺术片路线的影片,有着获奖光环,有着整个集团的期待;还有着本身有一条强大的院线垫底,但就是没有上市场的勇气。
这确实是今天产业真实的市场状况。各种失败和害怕都可以视作不懂发行。其实很应该想想,宣传发行要靠什么才能做好呢?还不是人吗?现在的状况是行业缺乏懂得发行的人才。如果说什么叫懂发行,我认为,懂得使用有宣发本事的人,可以说懂发行。
二十年前,中国电影就已经有一句很火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怎样叫作懂发行,正可以从这个角度讨论。
影片站在市场的跟前,和影片站在一起的,自然有出品人,有资本方,有导演和明星,还有今天的50条院线、13000多家影城。但是,不可能说他们就应当懂发行。术业有专攻,为什么不意识到发行的专攻就是要使用懂得宣传发行的人才呢?
懂得使用有宣发智慧的人,就是懂发行。我们选择制片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哪些导演和演员合适,找影城经理的时候也会稍微严格地筛选一下他能否胜任。这就是用人的基本认知。
到了一部影片问世,我们反而不会考虑如何选用最合适的宣发团队了。不会用人就是不懂发行的最直接的答案。
在这个行业当中,大的说无非就是“制发放”三个环节,其中制片端最需要的始终是绑定最能够合作的发行公司。甚至一定程度要养着这样一支发行团队,至于怎样“养”,办法很多,但是一个制片公司长期不关注发行公司和团队的情况,在我们今天产业和行业看,却比比皆是。
发行是影片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一支野战部队没有舟桥工程部门是难以想象的,一个电影生产公司,没有宣发的专门对接部门也是不可原谅的。
懂不懂发行的问题,我们不用展开很多议论,就看这家电影出品公司平日对行业中的宣传发行如何重视的,就已经非常清楚。没有对于宣发的了解,这样的出品公司是不应该被资本所青睐的。
根据水桶定律,目前行业短板就在宣发,就在平时不重视宣发,“临门一脚”找不着宣发。短板的制约自非一日,那些拿着别人的钱或者政府和纳税人的钱拍完交差的人无视短板,都是眼下解决这块短板的障碍。
行业解决这个短板自然不可能依靠那些本来就不懂的人,但是等他们把资本糟蹋完,等他们将投资人的钱花光花完,我们产业也换不回一个补足短板的机会。所以,现在就应该起来改变这种状况。
各地主管部门都要为电影的宣发树立起荣誉与商标,即对那些出自本地的,有过往优秀宣发成就的公司与出品过优秀的影片的公司一样进行突出的表彰,对于宣发优秀国产影片成功的宣发公司就要大力表彰,也要大方地奖励。
各级专项资金都要明白地公示,今年的扶持应当怎样面对那些希望做得优秀的宣发团队。广东省过去每一年都会专门表彰上一年度最优秀的放映院线和放映影城,也会表彰做得好的影片发行。
广东省对于市场宣发的重视,给了宣传发行优秀国产影片的人才和公司很大的鼓舞,广东票房稳居全国之首,少不了市场宣发方面的发力。产业的机制创新上,就应该为影片宣发提供更好的政策,鼓励业界之外更多的人们进入这个行业,尤其是进入到发行行业。
现在担心的不再是放映和制片这两端了,没有好的宣发,这两端就是断的。今年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优秀影片宣发之年,也是疫情之后以一个完整的年度计算重整产业旗鼓的一年,更是产业进一步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的一年,无论票房还是影片生产量都将登上历史高峰奋斗一年,各种措施和步骤都会有大的创新和提升,那么电影的宣传发行呢?
如何支持、扶持电影宣传发行的团队和行业骨干呢?
让出品和院线两头的桥梁坚牢地搭建起来,需要有更加出色的宣传发行团队,按照当前中小影片占绝大多数,而又较难获得宣发费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优秀的宣发人才非常难得也非常值得培养,尤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十几支能够策划、推广、宣传、发行中小成本影片的团队。
办法就是打开大门,鼓励行业内外有能力的人才积极从事电影宣发。国家建立优秀影片宣传发行基金,每年以半年为一阶段公开招聘对标影片的宣发团队,影片出品方也在报名接受竞标宣发的时候缴纳少量的发标费,市场的事情用市场的办法就能够办好。
评选优秀影片,扶持优秀出品,都是主管部门出面做的,也做到的,扶持鼓励并且建立机制做好优秀中小影片宣发政府也可以这样做——可以通过公开委托和招投标的办法,遵照市场规律和电影规律去做,相信行业内外都会欢迎。
目的不在于一两部、一两年的电影,在于补上产业在影片宣发上的短板,在于鼓励更多愿意为中国电影市场建功立业的人们,在于以更加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助推更加强大的中国电影向世界市场和文化地标迈进。
今年我们都看到了第一个百年,二十多年之后,产业将迎来第二个百年,那就是新中国的百年。中国电影人生活在、奋斗在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愿我们看到一代代电影宣传发行的骨干人才及优秀团队公司能够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