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新主流电影的共识已经打破了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曾经的壁垒,它包含主旋律电影必须具有商业性、商业电影也应该表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美好愿景,也基于国产电影可喜的产业现实——主旋律电影的商业生产和市场运作机制日渐成熟;主旋律电影主流价值观诉求越发自觉融入创作类型化,并得到了普世化表达。
正在上映的《扫黑·决战》是国内首部以“扫黑除恶”行动为题材的电影,有别于革命历史叙事的战火硝烟、置身海外的“特战英雄”和喜剧集锦式的时代赞歌,《扫黑·决战》采用警匪/侦探片的类型化叙事,聚焦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同步于正在发生着的、与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为主旋律电影开拓了全新的表现“场景”。
丧失“快感”的类型叙事
类型电影提供了一条联结电影工业和电影观众的可靠纽带,它产生于制片厂和观众的互动。《扫黑·决战》杂糅了侦探片和警匪片的类型特征,专案组长宋一锐(姜武饰)带队进入“魏河县”查案的过程,既要在看似天衣无缝的证据中抽丝剥茧,查出背后的真凶,又要与或明或暗的黑恶势力作艰苦、顽强的斗争,最终将他们绳之以法。
或许是受制于身份的设定,专案组长不是抽着烟斗的侦探,他没有让我们享受到严密逻辑和推理的智力游戏;也不是铁血神勇的执法警察,无从呈现枪战和打斗的暴力美学。类型形式的含混还并不是让观看“快感”缺失的根本原因,作为一部剧情片,电影叙事的初始情境是主人公——或者他所代表的“元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影片始终没有明确主人公所承载的压力,可以说我们知道他要做什么(查案),也看到了他在怎么做(挖出保护伞),但不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和失败的后果。
人物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影响案件侦破的的线索和证据,往往在山穷水尽时自动出现,这带来预期不断落空的观感,影片情节推进/延宕,成为了近乎刻意而为的峰回路转和异峰迭起。
难以入眠的“白日梦境”
类型电影带来的另一层“快感”,是在影院所营造的“白日梦境”中,观众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和社会问题获得了“想象性”的解决,从而带给观众心理的满足和抚慰。
有学者指出,好莱坞类型电影作为现代社会的世俗神话,是通过在叙事深层结构中所承载的二项对立及在叙事中完成的二项对立的想象性和解,来呈现和转移现代(西方)社会深刻的社会意识危机。警匪片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类型叙事,既强调了法律秩序和社会规则的胜利,又处理了法律/秩序对个人的限制和侵犯。这类影片往往有一个承受秩序/反秩序、体制/反体制双重压力的主人公(比如《战狼》系列中的冷锋)。他在让“元社会”遭遇的危机得以化解,拯救世界的同时,也让在现代社会中遭遇挫败、体认匮乏的个人得以治愈,重新获得了生命的圆满。这类影片往往带来双重的满足,社会的安全和个人的价值。
如果说新主流电影在寻求与观众之间“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将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体的价值和意识有效对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扫黑·决战》很遗憾没有提供这样的“接口”。或许还是受制于身份的设定,影片中宋一锐是一个没有“私人”生活的角色,观众无从知晓他的“匮乏”所在,在情节推进中他表现出美德和才华,比如智慧(闻出账本新油墨)、勇敢(面对不明真相闹事群众)、隐忍(出魏河受辱),对于上级下达的任务,他是一个完美的“执行者”,对于剧中遭受黑恶势力压迫的魏河群众,他是完美的“英雄”。
“十七年”的电影银幕上不乏这样的英雄形象(《钢铁儿女》中的张志坚为代表),当下的“新主流”英雄以如此古旧的面孔出现,这让钟惦棐先生的评价依旧值得聆听:“没有一个能长久的活在我们心中,特别是不能给予人们在精神状态上以深刻的影响。”
隐含的意识形态表达
《扫黑·决战》将扫除黑恶势力前后的魏河县,用下雨/晴天进行了形象化的视觉呈现。宋一锐与曹志远在片尾真相大白后的对话,凝聚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内涵——黑恶必除。
如果把意识形态描述为一个社群/团体共同的价值观念,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电影是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复制和再生产的最佳装置。它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而是在叙事中成功的隐藏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意识形态的腹语术”。而露骨的说教和宣传,因为自我暴露,而成为失效的意识形态机制。
从《扫黑·决战》的叙事出发,追问是什么导致了“黑与恶”,会产生一个“有意味”的答案——被私欲“污染”的家庭。曹志远的腐败堕落直接指向了他的父亲,已经退休的前市委书记,他的宠溺让私生子孙志彪无法无天,表而不述的婚外情(与孙志彪母亲的关系)更是成为了曹志远道德败坏的榜样;村支书父子也是同出一辙,贪赃枉法和飞扬跋扈背后是家族的势力;被曹志远当成棋子被逼自杀的建设局长更如是,没有一个教育好的儿子,导致人生终场何等凄凉。他们失败的结局与宋一锐的胜利两相对照,可以得到这样的表述,要扫除“黑恶”,首先需要跟随正确的“父亲”。
类型电影作为世俗社会的“神话”,在《扫黑·决战》的文本中实现了“讲述神话的年代”和“神话讲述的年代”的重合,它成为了对当下的能指。新主流电影如何讲述现实,《扫黑·决战》做出了有益但并不完美的探索。节节攀高的票房直观说明了当下的观众对这一题材的欢迎和认可,也对中国电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银幕上,需要更多有血有肉、活在观众心中的“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