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布衣,颈系红飘带,手握怀表,坚毅的眼神——这是影片《三湾改编》中“毛委员”的出场镜头。对青年演员侯京健来说,这是他第11次扮演毛泽东了。之前他在《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等剧中扮演的毛泽东,已经深入人心,在观众看来,此时的他,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扮演毛泽东越发得心应手。但是侯京健自己心里清楚,每一次扮演毛泽东,都是一次挑战,尤其是《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表现的是毛泽东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篇章中的重要一页,这部献礼建党百年的影片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吉安市永新县三湾乡)拍摄期间,每天都有许多当地群众前来围观,只为一睹“伟人毛泽东”的风采。群众的热情感染着侯京健,也让他感到有几分紧张。
1927年的毛泽东34岁,和侯京健年龄相仿,但是那时候的毛泽东,面临着“如何建设一支人民军队,如何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和方向”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侯京健需要认真思考,百般揣摩。
首先要在形象上最大限度地贴近这个时期的毛泽东,让自己看上去“就是毛委员”,才能有信心演好。为此侯京健一直坚持瘦身,同时保持一种旺盛的精力,《三湾改编》里的毛泽东一直在行军打仗,因为脚受了伤,所以要拄着一根木棍,但是他骨子里的精气神十足,他向往成功、向往光明的“那股子劲儿”要时刻具备。
拍摄《三湾改编》的摄影器材很先进,但剧组的生活条件却很艰苦。因为所住的酒店还没有正式营业,春寒料峭,夜里很冷,没有暖气不说,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侯京健几乎每天都有戏,体力消耗极大,但为了保持体型,他忍着少吃甚至不吃东西。或许正是在这种饥饿感,让他更容易体会到当年毛委员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从长沙一路拼杀到三湾的艰辛,正是这种艰辛磨砺了毛泽东的革命意志,增强了他的革命信念。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侯京健已经默诵过无数遍。此时此刻,在江西吉安的绵绵细雨中,寒冷的长夜,饥肠辘辘,他苦苦思索,毛泽东那种“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到底该如何表现。
每天在拍摄现场,只要拍到毛委员的近景或特写镜头时,侯京健就会被挡光板、摄影机包围,空间狭小,只够他转个身的。这个镜头拍完,他才能舒展一下手脚,透透气,可这时候群众演员就会呼啦一下围拢过来,要求跟他合影留念,请他签名。他总是满足大家的要求,也总是能从群众的热情中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三湾改编》前七天的拍摄,侯京健的左眼感染,布满红红的血丝,医生告诉他,必须每天坚持上药,不能化妆(避免刺激眼睛)。但是为了保证拍摄进度正常推进,侯京健每天照样化妆,红着眼睛上场。也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敬业精神,使他能够在内心里更接近《三湾改编》中的毛委员。
因为有以往扮演毛泽东的经历,尤其是在《觉醒年代》中扮演的青年毛泽东,为了追求真理而四处奔走,为了国家兴亡而“上下求索”,侯京健在《三湾改编》的拍摄中,能够较好地把握几场“闪回”中毛泽东凝眸思索的神态。一是“闪回”离别妻子和孩子的场景,二是“闪回”与战友谈心的场景。
电影学院四年的表演训练,以及毕业后十几部作品的表演实践,可以说是侯京健在《三湾改编》的拍摄中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角色塑造的“底气”所在。有时拍戏拍到下午四点多钟,天光眼看就要消失了,可是还有三场戏没有拍。这时候演员说台词,一个字都不能出错,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再拍一条了。侯京健的戏,每次都是一气呵成,从未因为台词掉过链子。
说到台词功底,侯京健在出演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的毛泽东时,曾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个人独白的时长记录:6页半纸的台词,说了36分钟,1条过。这次在《三湾改编》中扮演毛泽东,台词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这一个毛泽东”更加深入人心。
侯京健一直觉得,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主创人员拍出的作品,特别有正气,有一种军人的气质在里面。当年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参加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影片拍摄,侯京健对他很是羡慕。而这一次,他有机会在八一厂的影片《三湾改编》中扮演毛泽东,而且还是“创建人民军队时期的毛泽东”,他觉得特别荣幸,也更增添了一份责任。
在热播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导演刘江敢于从根本上打破领袖人物的固有的表演模式,倡导一种活生生的表演。这种创作理念对侯京健影响很大,使他能够在扮演毛泽东的“表演艺术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有深有浅,但绝不重复。
侯京健与老一辈特型演员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允许自己有变化,一直没有放弃其他角色的塑造。比如他出演过《新神雕侠侣》中的冯默风;还出演过电视剧《省港大营救》中的男一号,一名中共秘密特工;他还曾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不靠谱的丈夫南海。
不同角色的扮演,让侯京健的戏路越发开阔。他喜欢在一些戏份里,加入一些不出格的幽默成分,让角色变得不那么单调,增强了他塑造人物的能力,也帮助他在扮演毛泽东时,有更多的办法让“这一个毛泽东”更加生动。
侯京健曾经遭遇过一次车祸。那是2007年,电影学院的毕业照上,他戴着一个颈椎托。那次车祸,让他医院里躺了差不多一百天。父母整日为他担心。身边所有的朋友都赶来了,在医院轮流照顾他。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为了让他开心,朋友们从电脑里拷一个小视频,用手举着给他看。
这一段人生经历,侯京健变得更加成熟。而在一次次“跟随毛泽东的脚步”,扮演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的过程中,他变得更加坚定。在《三湾改编》中,有一场戏,毛泽东回忆起自己为躲避敌人的追捕,躲藏在草丛里,敌兵的刺刀从他的头顶划过。这种“九死一生”的经历,侯京健的“回忆”是非常真切的。
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黄沙、雨雪、大风,是导演常用的视觉手段。第三集毛泽东出场,剧本只有一行字,但是却拍了整一天。100多米的街道,瓢泼大雨中,一袭青衫的毛泽东,怀揣《新青年》,一路奔跑,沿途所见尽是旧中国贫富对立的场景。一个特写镜头:毛泽东的脚荡开污水,大步向前。
为了这一分钟的戏,剧组调集了600人的群演,拍了整整一天。街道上,所有人朝着一个方向走,只有毛泽东逆向行走。侯京健淋着雨来回跑,从早上八点多钟起来,一直拍到天色阴沉了,足足跑了40来趟。十多个小时,侯京健没有换过一次衣服,穿着湿衣服跑了一整天。他担心把衣服吹干了再淋湿,细节上也会有偏差。这一场奔跑,造就了中国电视剧的一个经典场面,也让侯京健不仅对扮演毛泽东有了更大的自信、更准的把握,而且对毛泽东的感情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演《秋收起义》时,摄制组到了板仓,撤离的时候,侯京健很想在那里多呆一会。但是马上要转场了,侯京健不能不走。离别的那一刻,侯京健忽然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难过,他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从板仓去往长沙前,与家人离别之际的那一份苦楚。
电影《三湾改编》之后,侯京健又投入到新的拍摄中,虽然对自己扮演的每一个毛泽东,侯京健回头看总有遗憾之处,但他在扮演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会变得越来越饱满,表演技巧和对历史的认知也会不断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侯京健的演员生涯,将沿着毛泽东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行,从踏开污泥浊水,到攀登井冈山路,从挺进雪山草地,到迈步宝塔山下……
(作者单位: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影视部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