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出席会议。
在全国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批展现建党历程和各时期党员风采的国产新片在大银幕上陆续公映。其中,既有以青春视角重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历史的《革命者》、《1921》、《红船》,也有讲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领导人创立崭新治军方略的《三湾改编》;既有以创新视角重述“焦裕禄精神”的《我的父亲焦裕禄》,也有反映著名作家柳青扎根农村创作《创业史》感人历程的《柳青》;既有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感人故事的《中国医生》,也有取材于“人民楷模”王继才真实故事的《守岛人》。一部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优秀献礼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通过跨越时空的银幕光影故事,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百年之路,堪称一堂堂意义重大的党史教育课。
胡孝汉表示,这些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电影,时代背景宏大,立意站位高远。更为可贵的是,人物刻画鲜活生动,把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付出的主基调表现得精准细致、到位细腻,让观众感受到伟大来自平凡,榜样就在身边,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让作品和观众在思想上形成了共通、在情感上形成了共振、在认知上形成了共识。与此同时,这些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的献礼影片,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引发了群众的深度共情,究其原因就是广大电影人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精三有”价值导向,在电影创作中讲人物更讲思想,重宣传更重制作。
与会专家学者,从主题立意、艺术特质、创作突破、类型创新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的风格与特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现象,为中国电影事业和中国电影产业助力。
刻画了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
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近一段时间,《革命者》、《1921》、《中国医生》、《守岛人》等影片陆续登陆大银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伟大而关键的节点,献上电影人最真挚的艺术创作,探寻共产党人矢志救国的“心灵源动力”,传递革命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指出,中国电影人始终把自己的创作和党的要求,以及时代的方向,还有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影片演绎了共产党人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光辉历史和现实,在视觉和创作上,做到了对人物的艺术化呈现。从不负使命的国家英雄,到众志成城的“战疫勇士”,再到为国为民的人民公仆,多角度地注入了强烈的红色基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素材,建党百年之际,一批优秀的建党主题电影持续热映,且具有满足文化需求与增强精神力量高度统一,宏大主题与微观视角的巧妙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融合等三个共同特点。这些影片从不同的视角生动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党史故事,成功刻画了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舞奋进新征程。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编审闫玉清表示,电影工作者传承了一百多年中国电影人的红色基因,与党和人民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理直气壮地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且努力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心怀崇敬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电影作品中得到传扬,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初心使命。和平时期的电影人,更需要从党的历史、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中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砥砺。为时代精神赋形,为时代新人立传,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史诗。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守岛人》、《红船》、《三湾改编》是一般的主旋律创作;《革命者》、《我的父亲焦裕禄》这些影片是艺术电影、作者电影,跟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接。《1921》、《中国医生》是一种新主流大片的赓续。这三类影片,秉持不同的美学和产业格局,相互补充、相互助力,共同推动、构建了建党百年的文化热潮。
以人物见证时代
在光影当中传递温度和力度
今年推出的建党100周年主题影片以人物见证时代,在光影当中传递温度和力度,通过历史事件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形象,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生动鲜活地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这些作品都植根于历史与现实,“无论是以早期党的革命历史为主题的《革命者》、《1921》,还是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优秀共产党员先锋形象的《守岛人》、《我的父亲焦裕禄》,主创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从真实生活中寻找素材,不是用宣讲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阐明了历史发展的逻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认为,《1921》、《革命者》、《红船》等影片在大银幕上真实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的正面形象,也成功刻画了青年毛泽东等年轻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隐藏于这些作品创新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叙事策略背后的,是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一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在思想上、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展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的艺术魅力。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七一”前后集中上映的这些作品,能够自觉地做到坚持主流价值,遵循艺术规律,自觉尊重客观史实,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些影片成功的关键,一个是与当代观众做了很好的情感勾连,一个是用客观的历史叙述,在情节上,遵循人物性格做合理想象,还有就是从他者视角去构思、去叙事,以及引入了年轻化的表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博纳影业集团项目研发总监马薪蕊认为,主旋律大片的成功得益于创作上的真实质感,影片中的人物是在打磨剧本时,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获得的真人真事,并从中提取出的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人物。《中国医生》等影片的成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如何迅速捕捉、快速有效地改编真实事件与原型人物。助推中国电影能够快速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业拍摄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故事角度新、人物形象新
风格追求新、影像意境新
《革命者》、《1921》、《守岛人》、《中国医生》等影片上映以来,不仅创造了票房佳绩,更是收获大量观众好评,很多观众都提到这些作品作为主旋律题材,颇具创新性审美,令人惊喜。
尹鸿表示,这些作品都注重美学创新。《1921》追求多维度、立体式的叙事手法,《革命者》在限定的36小时内以放射性结构展示李大钊与不同层面人士的关系,《我的父亲焦裕禄》从家庭关系和日常生活角度入手重述时代英模,都是例证。
张思涛认为,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电影人推出了一批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生动、艺术风格创新的优秀作品,主旋律电影创作取得了新的收获。“可喜的是,面对曾被《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作品多次表现过的题材,《1921》、《革命者》、《红船》等影片的主创通过艺术创新,为旧题材开拓了新的思想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少数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著名编剧马维干表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以创新的手法拍出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意,“这些作品故事角度新、人物形象新、风格追求新、影像意境新,无论是通过感人的故事展现普通党员伟大精神的《守岛人》、将观众带回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之中的《中国医生》,还是另辟蹊径地重述‘中共一大’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1921》 、《红船》,故事更好看、人物更鲜活、画面更引人入胜,成为这批优秀作品的共同特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第一届副主席路侃认为,这些主题电影创作,是在党史的艺术描写上,有新的出色创造,在普通党员的塑造上,创造了令人震撼的新的艺术典型。在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高度的集合上,有多样化的艺术创新。总的来说是用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道路取得伟大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在生动的艺术审美中增强了党和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认为,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影片,把近20年来艺术探索的经验、成功方法、商业活力、表演积累、视觉经验,集中地应用到此次主题创作的题材创作中来了,大幅度地提高了主题创作的质量、影响力和成就都具有电影史的历史性和纪念性。基于长期的艺术积累,用最新鲜的艺术语言叙事,艺术语言叙事党史100年。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这些主题电影创作在主题立意与商业类型与文艺片情怀上的融合,正成为一种新路径。主题电影创作在深度开掘史实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浪漫现实主义,替代以往的生活现实主义。这在艺术主体的审美层级也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现代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这种融合叠加,使主题电影创作在审美创新层面发生了嬗变。
尹鸿同时认为,这些作品十分重视传播效果,“主创自觉尊重市场规律,通过青春化表达、类型化探索、抒情化叙事等手段,让影片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