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正式上映。这是继1990年电影《焦裕禄》、2012年电视剧《焦裕禄》之后,焦裕禄的形象第三次在影视作品中呈现。不同于以往,焦裕禄的家人此次全程参与了电影的制作拍摄,影片也首次展现了焦裕禄的家庭故事。
《我的父亲焦裕禄》改编自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的口述回忆,影片以子女视角将焦裕禄的光辉一生娓娓道来。
作为电影总监制,从项目筹备,到找编剧、找导演,选演员,再到剧组的每一次的转场,快70岁的焦守云一定要亲力亲为,一天都没落下,她说,“我想父亲走到哪,我要跟到哪呀,我才能放心。”
把父亲的故事再次搬上银幕,焦守云想帮母亲完成临终遗愿。焦守云回忆,鲜有人知,父亲焦裕禄是哈工大的高材生,父亲会拉二胡、会吹小号、演过歌剧,在工厂工作时,为了跟苏联专家顺畅交流,还自学了俄语。母亲一直希望影视作品中的父亲,能够还原现实生活中父亲的高大以及聪明、刻苦的形象。
《我的父亲焦裕禄》拍摄时,焦守云将真实的家庭故事加入其中,影片中的焦裕禄,不仅是心中“装着人民”的好书记,焦守云说,“他还是爱我们、爱妈妈、爱奶奶的我的爸爸。他一直和我在一起。”
完成母亲的遗愿
焦守云说,拍《我的父亲焦裕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焦守云知道,母亲一直希望,影视作品中的父亲能够多还原一些父亲生活中的样子。
她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常念叨,你爸爸个子高,有1米78,跟苏联专家站在一起都不显得矮。有时聊起父亲,母亲还会加上一句“你们姊妹6个,哪一个也没有比上爸爸”。在妈妈的描述中,爸爸有两个特点:特别聪明、特别刻苦。
焦守云回忆,父亲的业余爱好多,“比如说玩乐器,他从小就拉二胡,他的小号也吹得特别好,他还演过歌剧,在南下工作队的时候,他是文工团员。”不止如此,父亲还是哈工大的高材生,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的时候,父亲为学俄语,还专门去学了跳舞,“他要学俄语,苏联专家就说我们上班就上班,下班就跳舞,没时间教你。就因为这句话,他又学会了跳舞。”
焦守云透露,找郭晓冬出演父亲焦裕禄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郭晓冬跟父亲一样,都是山东人,长得高高大大,跟父亲的身材很像,同时他身上也有着山东人的那股劲儿。
在焦守云的记忆里,父亲很喜欢孩子,“尽管他总是开会、下乡,但只要他在家,就会陪我们玩,带着我们劳动,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唱歌。”
父亲还是一个大孝子,“我们山东老家是一个大孝文化之乡,城市标志就是一个孝父,特别讲究孝道。”电影里,焦裕禄去世前,带妻儿最后一次回老家,临走,跪在村口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不少观众在这一幕“破防”了。焦守云说,那次回老家,“他心里有数,我奶奶心里也有数,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回老家了,他们的心情都很复杂。”
电影里出现的家里的生活,很多都来自于焦守云和家人的亲身经历。她说,父亲走后,他们兄弟姐妹一下子就长大了。
想喊爸爸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焦家一共有六个孩子,焦守云排行老三,是焦裕禄的第二个女儿。父亲去世那年,焦守云11岁。
离开父亲的57年间,焦守云心中最大的遗憾的莫过于“想喊爸爸的时候,爸爸已经不在了”。
焦守云2岁起,跟着奶奶在山东老家生活,小时候跟父亲总有些生分。“我奶奶是个小脚,每年领着我到爸爸妈妈那里,比如他们在哈尔滨、在大连、在洛阳,他们在哪儿,我们就走到哪儿,在那儿住一个月、两个月。但是还是生分。”
11岁,焦守云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生活,她还记得,父亲到老家接她时,拿出糖果给她吃,想让她喊爸爸,可因为分离时间太长,她对父亲很生疏,喊不出口。回到兰考后没多久,父亲就走了。“现在想来,我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多喊几声爸爸。”
电影拍期间,剧组辗转河南兰考、河南洛阳、山东淄博、宁夏银川、内蒙古自治区多地取景。一次次的转场,焦守云全程跟着,虽然年近70,但她还是想尽可能地亲力亲为,她说,“父亲走到哪,我要跟到哪呀,我才能放心。”
力求真实,细节处还原历史
焦裕禄的光辉事迹感染着每一位剧组主创。
在电影中饰演焦裕禄的郭晓冬接到这一角色后,推掉了5个月的行程,全身心投入到人物塑造中。为贴近角色,郭晓东坚持减重30斤,从形体和表演等各方面还原了焦书记饱经风霜、单薄瘦削的形象。有观众看了他的表演,连连称赞:“把焦书记演活了!”
而为了还原真实的焦裕禄,电影摄制组还去到了山东焦裕禄出生时的院子实地拍摄。在焦裕禄曾经工作了9年的洛阳矿山机械厂里,摄制组来到焦裕禄亲手盖的车间中进行拍摄,在这里,由焦裕禄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卷扬机。
电影中,焦裕禄带领县委干部冒着暴雨不顾病痛折磨与自身安危,蹚着齐腰深的积水挨家挨户搜救百姓。拍摄这场戏时,剧组为还原内涝的真实场面搭建实景灌水,也使得房屋被洪流冲垮的镜头更加逼真。
看完《我的父亲焦裕禄》的成片,焦守云说,“这就是我心里的父亲,他不仅是别人眼里优秀的县委书记,他还是爱我们、爱妈妈、爱奶奶的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