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在近期上映的战争题材大片《长津湖》因疫情紧急宣布延期上映,但该片仍是今年电影市场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人创作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军事战争题材影片。2017年,由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不但在当时掀起了观影热潮,而且它创造的56.9亿的票房成绩,至今依旧没有其他影片能够超越。又如《建军大业》、《红海行动》、《金刚川》、《百团大战》、《战狼》、《集结号》、《智取威虎山》、《金陵十三钗》、《八佰》等影片,均是档期内的佼佼者。
回顾新中国电影史,军事战争片一直是主要类型之一,《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红日》、《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系列、《大转折》系列、《大进军》系列等,都是此类型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在业内专家看来,国产战争片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断探索,已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该类型影片强调影片的思想性和价值导向,用唯物史观揭示革命斗争成败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观照生活,用形象书写和记录党史、军史、新中国史和革命战争史,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广大观众不断提供精神食粮的“硬菜”。
◎ 宏大叙事全景式展现,记录和展现辉煌战史
军事战争片中,一大表现手法便是采用宏大叙事,正面讲述某一场战争、某一个战役。业内专家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为了全面记录和展现辉煌战史。
资深电影专家胡克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银幕上表现正面战场的优秀影片很多,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便是此类表现方式的代表作。
1991年和199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陆续公映。三部电影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系列影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电影没有将众多历史伟人肖像化,而是把他们塑造得丰富立体,让观众看到了伟人真实生活的一面,全片涉及人物过百,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是不计其数,包括炸药160吨、真坦克5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等,还动用了大量的火炮、飞机、舰艇等军事装备。
《大决战》三部曲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又在1996年推出了《大转折》系列——《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该系列由韦廉执导,囊括了卢奇、傅学诚、古月、孙飞虎、孙维民、路希、吴竞等优秀演员。影片描述了194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机关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极为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故事。
《大转折》系列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紧张。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羊山集战役时,撇开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选择指挥部中指战员喝咖啡时的谈笑风生,战场的状况则通过无线电传达给观众,这种表现手法可谓匠心独具,创造了独特的情境和氛围,凸现了指战员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昭示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的历史意义。
《大进军》系列包括《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四部,分别于1996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上映。影片用苍凉的笔调刻画出了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彭德怀横刀立马、傲视顽敌的英雄气概,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进军荒凉贫穷大西北、解放大西北的战争史实。同时,也把西北最大的战役“兰州战役”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
近些年中,中国电影人同样拍摄出了一批表现正面战场的优秀战争片。201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宁海强执导,董哲编剧,陶泽如、刘之冰、印小天等主演的《百团大战》在全国公映,最终累计票房达4亿元。
史料中的百团大战不仅对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局势作用突出,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样意义重大,改变了整个抗日战争的格局。制作组选择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通过大银幕了解这段历史。影片从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再造了司令部决策的真实,也再现了战壕中战斗的真实,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的战争全景。除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外,影片中体现的士兵个体也真实细腻,撼动人心。不论将领还是战士,老兵还是新兵,男性还是女性,人物魅力和神采皆来自活泼泼的真实感。彭德怀、左权等指挥将领睿智果敢,几个富有人情味的小道具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有温度。
2017年,由刘伟强执导的《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举行八一南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影片以较多篇幅描绘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秋收起义等著名战役的过程。其中南昌起义一场战役的拍摄镜头数就近乎3000个,最终整部戏的战争戏份占全片近40%。
同年,由陈力执导,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等主演的《血战湘江》则全面讲述1934年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为了拍出真实的战争场面,剧组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000余人次,在拍摄血战场面时使用了2吨TNT炸药、80吨汽油。战争场面全部是演员现场真实拍摄。
多年专注从事战争影片创作的导演、编剧安澜告诉记者,表现正面战场的战争片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也就是要不要打这场仗;战役层,如何指挥打赢一场仗;以及基层,也就是基层指战员如何奋战。
“以《大决战》系列为代表的一系列宏大叙事影片,旨在以战争写历史。创作人员把重点笔墨放在了战略层的描写上。”安澜认为,此类影片最大的意义在于真实记录和再现了历史。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