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有力量的文艺评论。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如何利用好文艺评论的“利器”,发挥引领价值、推进创作,服务时代提出新期待和新要求。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北京大学陈旭光等著述的《新世纪 新力量 新导演: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研究》(以下称《新世纪 新力量 新导演》),正是一部既有务实的理论建构又紧扣当前电影产业生态新力量群体创作实践的批评力作,是新时代电影文艺评论的厚重成果和重要结晶。
一代有一代之电影。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化环境和数字媒体的革命,在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青年导演群体崛起。区别于之前第五代或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的“出身”与教育背景极为庞杂,艺术品味更为多元,其复杂性在学界一直难以达成广泛共识,这使得相当长时间内无法为其“正名”和“共名”。陈旭光立足电影“商业/艺术”抑或是“工业/美学”的本体,提出从电影工业美学的全新视角审视和梳理新力量导演群体,进而研究总结新力量导演师法好莱坞类型经验又努力进行本土化实践,在“产业化生存”中自觉“戴着镣铐跳舞”、服膺“制片人中心制”,判断新力量导演是在“技术化生存”、“网络化生存”中处理好电影“艺术性/商业性”、“作者风格/现实体制要求”等二元关系的“体制内作者”。这种细密考察与大胆判断颇有创新性,是在开放的视野和适度的开放包容中,精准把握了新力量导演群体创作特征的共性和内核。
在此基础之上,该专著还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在阐释和解答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现实问题上建构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体系。自陈旭光于2017年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提出“电影工业美学”概念和理论体系,除了引发众多电影学者的呼应争鸣,还引发越来越来多的如宁浩、路阳、叶宁、刘志江、王海斌等电影导演和电影制片人的关注。至此,“电影工业美学”打通了长期为人诟病的电影理论、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之间难以跨越的壁垒和闭环,贯通了理论、批评与创作三大领域。本书与陈旭光的理论专著《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以及陈旭光、李立《新时代 新美学 新转向:电影工业美学争鸣集》构成“电影工业美学”主题的“三部曲”。
《新世纪 新力量 新导演》作为“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批评实践,是以当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新力量导演群体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既有从创作实践的理论抽象与美学梳理,也有从理论高度重新反观导演创作实践与电影产业现状的反哺和反思,这是理论的务实,也是时下文学批评界呼吁新时代文艺批评要为文艺创作鸣锣开道和助力鼓劲的理论实操。
面对如此庞杂的创作群体,书中对新力量导演的批评研究是多维而立体的。在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历时考察和外部关联进行文化症候分析的整合性研究之外,本书重点落到了个案研究。从导演遴选到体例编排,在类型研究的框架之上,从艺术电影、犯罪类型、喜剧、新武侠等八大类别的19位导演另加动画导演群体。其中曹保平、刁亦男、陆川等,虽然从年龄上看他们更接近第六代,但深入到他们的创作观、代表作发生年份以及电影工业美学的自觉追求等方面都是迥异于他们的同龄人“第六代”,这一点他们自己也都有着清醒的身份自觉,有时甚至在公开场面多次表达,以突显此种差异。当然,新力量导演之概念已然超越了传统代际的简单传递,让理论回到艺术发生的现场,就是“在场”的批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从“想象力消费”的幻想类电影、“体制内作者”的平衡艺术和多元跨界导演等几个契合当前电影创作实际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接地气的洞见,包含了对中国本土类型抑或是国情的独特考量。
朝向开放状态的当下研究通常因为不确定性而被学界忽视。但新世纪已然过去了20年,这20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世纪初年的低潮,到总票房赶超北美的世界第一电影大国。但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无疑是一段道阻且长的征途。新力量导演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浪潮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聚焦这一群体的成长经历、审美特征,分析他们在产业化生存中处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艺术、创作得失,以及潜藏的时代症候等等。这不仅是一个创作群体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波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产业高峰的全面梳理。直面当下、临河淘沙,在此意义上讲,《新世纪 新力量 新导演》在理论与批评的功能外,还具备相当的历史价值。
在学理中保留趣味是本书着意追求的,这也是大众影评时代学术研究的新挑战。本书下编导演的个案研究讲述了一些导演的成长经历,许多都极具戏剧性和故事性。诸如“斜杠青年”韩寒的华丽转身,“小镇青年”宁浩从自行车装配工到“北漂”成名;还有“叛逆少年”乌尔善从画家到导演;辍学青年忻钰坤进过“野鸡大学”等等,“电影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然,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批评,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励志故事所表征的一个新时代、一种新技术带来电影门槛降低的行业转向、类型选择、作者风格养成等电影美学议题。在行文风格上,下编导演的个案批评还表现出一种随物赋形的参差美。李睿珺的“情感地理学”、徐浩峰电影对“逝去的武林”的挽歌式表达, 这些分析诗意而氤氲着淡淡的东方乡愁。有些批评则富有理性的思辨,从“历史的中间物”、“消费文化符码”到“大众狂欢”的剖析,彰显的是理性的睿智。
时下,新冠肺炎的阴霾未散,文娱产业仍处“寒冬”。《新世纪 新力量 新导演》犹如新时代的一声集结号,趁“中场休息”进行理论复盘,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我们相信,这部务实求实、“在场”接“地气”的,贯彻“电影工业美学”原理的批评实践著作,必将助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拓展新力量导演的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