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的遗作,用纪实性的镜头语言记录了山西农村两代唢呐艺人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故事,唢呐技艺的由盛到衰呈现了传统技艺在时代发展中日渐式微的现状。影片为西北农村固守传统文化和心灵世界的技艺人谱写了一曲哀歌,平实质朴中自有一份文化责任与美学价值。
一、以民乐传承文化
《百鸟朝凤》书写了老一辈唢呐艺人焦三爷和新一代唢呐艺人游天鸣在自己的时代坚定地传承唢呐技艺的故事。陕西农村一隅无双镇的命脉里流淌着唢呐声,焦三爷曾说“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唢呐这种扎根农村、传之久远的技艺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段,更是对道德品质的一种传承。唢呐匠总是出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上,白事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阵势就越是高级。对于焦班主来说,排挤他人,一家独存的村长配不上这首曲子;德高望重、为民献身的村长,即使挣扎着病体仍然要为他吹奏完一曲“百鸟朝凤”。唢呐艺人质朴的价值观念,就融入了唢呐这一民俗乐器之中。
故事的前半段,焦三爷的新徒弟天鸣日复一日在湖中练习吸水,那个年代的唢呐具有无穷生命力,唢呐匠人备受尊重。焦三爷看似不近人情,对天鸣百般苛刻,初衷却是培养唢呐班的接班人,他一生清贫,却忠诚地守护着唢呐这门祖传技艺。然而,下一代唢呐艺人天鸣却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村民们都被西洋乐队的演出与流行歌曲甚至是摩登女郎所吸引。在西洋乐曲盛行的年代,卖力的唢呐艺人却无人问津,婚丧嫁娶这些民俗活动中唢呐班子的地位渐渐落寞了。唢呐的前景使两代匠人心酸又悲怆,师兄弟为了生存纷纷转行,为了彰显唢呐的地位,焦三爷冒着生命危险吹了一曲百鸟朝凤,最终带着遗憾过世。但是天鸣仍然遵守着对师傅的承诺,对唢呐匠人精神的传承,在周围人都对唢呐冷眼相待的时候,在唢呐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仍然坚持唢呐与自己的一生融为一体。
二、以声音传递情感
声音也是一道独特的 “风景”,唢呐是无声的音乐,电影中的声音同样承担着叙事的重要功能。人类通过多种感觉渠道接受信息,声音相比视觉图景同样能表情达意。
焦三爷收下天鸣做徒弟,让他用芦苇干将芦苇荡里的水吸上来时,蓝天白云,绿草甸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与风吹芦苇的声音、天鸣在芦苇丛中奔跑的脚步声、美妙的背景音乐声融为一幅美丽和谐的原生态乡村图景。此时悠扬的背景音乐与焦三爷的沉静、天鸣的焦灼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过路人的声音:“剃头的、唱戏的、呜哩哇啦送葬的,有啥出息”传递出唢呐这门艺术即将没落的预言。在急促的暴雨声与焦三爷的呼喊声中,游天鸣仍然俯着身子在吸水,这个孩子的勤奋与担当,也预示着他将承担起传承一代匠人精神的重任。在蓝玉与天鸣帮助师傅师娘收割麦子的场景中,给蓝玉的配乐是短促的唢呐声,略带戏谑意味,这与蓝玉虽有天赋、却不踏实的性格特征相符合,暗示他难以继承大任。芦苇荡里,焦三爷和天鸣以鸟声相互吸引,布谷鸟、鹧鸪、燕子等多种鸟儿的声音正是“百鸟朝凤”的灵感来源,以数种鸟声引出“百鸟朝凤”的传承,这是两代唢呐匠人通过声音在进行灵魂的沟通。
电影中的唢呐声在还原民间音乐的面貌时,也与当地的自然景物与风土民俗共同建构了西北农村质朴的真实景观。影片更借助音乐表达了时代变迁下人的心理感慨,声音成了面临时代变革下人的感受的真实写照。影片中被多次提及的“百鸟朝凤”,真正意义上只出现两次:一是焦三爷为打过鬼子、修过水库的村长吹奏,这次是在唢呐技艺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为唢呐正名,却是以焦三爷的生命为代价,老一辈匠人在绝唱之后遗恨离世。二是游天鸣在焦三爷墓前吹奏,似乎焦三爷坐在坟头,倾听着“百鸟朝凤”唯一的接班人的传唱,一曲终了,高昂的调子中却是消亡的哀声。
三、以“善”赓续道德之美
《百鸟朝凤》的“美”主要是一种内涵美,体现为一种道德精神。即“善”的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的形式表现。吹唢呐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对“善”的精神的传承。
父亲送天鸣拜师的时候在焦家的院子里摔倒,天鸣扶起父亲、摸着父亲的伤痕时留下的眼泪,让焦三爷拒绝的冷漠眼神里多了一丝犹豫,继天鸣的仁孝忠义之后,他在芦苇荡里吸水、帮助师娘做农活时的勤勉踏实也让焦三爷更加青睐这个天性并不聪慧的孩子。
在金庄查村长的祭奠仪式上,家人以德高望重为由请求焦三爷为查村长奏一曲“百鸟朝凤”,焦三爷坚定地摇了摇头,因为虽为村长40多年,却利用职位之便挤走了张、王、钱、李等其它姓氏的人,让查姓成为金庄的第一大姓。德行不足,不配享用“百鸟朝凤”。而在火庄,窦村长曾经为村民打过日本鬼子、剿过土匪,带火庄人们修水库,压断了四根肋骨,他的所作所为一心为百姓,称得上是德高望重,焦三爷吐血坚持为窦村长吹奏《百鸟朝凤》。可以看出对于焦三爷来说,判定人是否能够享用“百鸟朝凤”的标准是人的道德品行,是“善”。这正是中国乡土社会所尊崇的伦理道德。在焦家班传声的日子,也就是确定接班人的仪式上,一句电影旁白道出了唢呐的“精髓”:“它传的不关是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更是一种荣耀,它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唢呐声表面是粗犷的,实际上却是文雅的,是对人的品行最纯粹的评价。
一支支粗陋的唢呐,一曲曲粗犷的唢呐声,一道与土地相连的民间艺术,倾诉着乡村技艺人对乡土文化的执著。《百鸟朝凤》扎根西北农村,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独具中国风格的本土电影,在崇尚“西化”的时代背景下,彰显了中国电影人的文化自觉。传统民俗文化日渐凋零、文化基因的传承使命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百鸟朝凤》这曲悲歌传递的是一份人文情怀,是一份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文化信念。
(作者系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培养》(项目编号:YB-JFZ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