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由长影集团出品的电影《青春作伴好还乡》北京首映礼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胡孝汉出席。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玉钢出席并讲话。电影出品单位、摄制单位、协拍单位和发行单位代表,以及影片主创代表参加首映式。活动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长影集团、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承办。
电影《青春作伴好还乡》是长影集团“论剧求本”系列论坛活动探索学术研讨向现实创作成果转化路径的全新力作,由长影集团总编剧鲍盛华与编剧郝天晓、胡莹、马犇共同执笔创作,赵琦执导,曲士飞担任剧本总监。叶祖新、蒋梦婕、黄俊鹏、许文广领衔主演,田牧宸、张鹤伦、董春辉、李峥、任铭松、邢宇菲、白一弘、王匡联合主演,林永健、尤勇智、程野、方青卓、施大生、孙思瀚特别出演。
该片以小切口引出大主题,融合青春、励志、悬疑等元素,讲述主人公管松江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拟任县扶贫办主任,却引发外界重重质疑,通过公示期内对他的调查,揭开年轻干部被质疑的一个又一个盖子,生动展现了以管松江为代表的返乡创业年轻群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精彩之笔。影片入选了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向全国推荐的10部“2021脱贫攻坚主题电影”之列。
首映式上,该片编剧胡莹、剧本总监曲士飞以及主演叶祖新、许文广各自分享了在剧本创作、影片拍摄以及表演方面的难忘经历。
首映式结束后,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影股份原董事长喇培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节目部主任董瑞峰,《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蒲剑,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等业内代表、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主持。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壮出席。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庄严介绍了影片创作和拍摄情况。电影《青春作伴好还乡》编剧之一、长影集团副总经理鲍盛华,吉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威参加活动。
与会专家认为,影片在创作上继承了《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达吉和她的父亲》、《花好月圆》等长影经典影片的艺术风格,发扬了“聚焦现实、扎根生活,刻画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长影优良传统,赓续了电影摇篮的红色基因,在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自信自强、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上作出了新的努力探索。
电影人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
喇培康(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影股份原董事长):
从电影的主题本身来看,是长影集团从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出发,主动投身时代发展,展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背景和时代风貌的诚意之作。
对于电影剧本的打磨,编剧团队能够俯下身去,深入吉林的田间地头,以大量为脱贫攻坚建功立业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为创作基础,精心创作出人物形象丰满、故事真实感人的电影剧本,是这部电影以情动人的基础,也确保了电影剧本丰满、真实、具有生活气息。
创作富有时代的气息、现代感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乡村振兴是影片的主线叙事,而这个主线叙事还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不仅仅是返乡创业、“双创”,还有直播带货等更现代化的呈现。而且它抓住了乡村振兴当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才。过去我们看到的一些乡村电影都是一种乡村美学。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乡村美学,更有对现代化的日常生活和现代化的日常场景的深刻呈现,它不是面向过去的,而是面向未来的。如果乡村振兴要建构一种新美学,那么这部影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借鉴。
长影的“三个回归”
董瑞峰(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节目部主任):
第一,这是长影深厚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回归。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很好地把主旋律影片和类型化的创作结合起来,同时又和他们最擅长的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在一起,这是电影好看的原因。
第二,从制片策略上来看,是长影一个转型的标志性作品,是对不拘一格降人才制片理念的回归。最终电影的发展还是要靠更多专业电影人才的回归。
第三,这是长影对市场的尊重、对观众尊重的一次回归。影片从编导演各个方面,都在用心地寻找和当下年轻人对话的密码。
展示新时代中国农村电影“四新”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第一个新是新时代的新现实主义,这部电影表现出天翻地覆的中国乡村,紧跟中国当下现实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第二个新是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新标杆,影片将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情绪,和最现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三个新是农村题材电影叙事的新创作,以往的农村电影都没有像这部影片一样用悬念片来拍摄农村电影。最后是农村题材表演的新风格,演员们把现实主义的表现风格和喜剧的表演风格相结合,把青春激情和乡村风俗人情相结合。
“后扶贫时代”一部有思想的作品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第一,这是真正意义上讲述如何从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的一部主题性电影创作,而且提出了有关人才的现实问题。
第二,人物的成长性很深刻,扶贫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坚定他的意志、坚定他的信念,影片深层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成长。
第三,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些启示。
长影赓续传统的新创作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影片反映了中国从乡村扶贫向乡村振兴关键节点下的新问题。在乡村振兴的格局下,什么样的人能够给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缘,这里面提出了知识分子还乡的问题。影片用充满着青春气息和时代风貌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新时代的农村生活,塑造了中国农村的新形象。同时,影片适应当今时代观众的需求,叙事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特征。
亲切、振奋、独特
蒲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
我看了影片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在生活当中接触过与影片人物类似的在扶贫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影片的名字——《青春作伴好还乡》很让我感到振奋,是一种现实与历史的承接。影片的独特性在于,整个影片围绕高密度的情节设计,用了多种样式类型化的创作,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恰恰是它的独特之处。
主旋律电影的现代电影观念
左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
影片以东北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整个国家在脱贫攻坚战中发生的一些形形色色的事情和人物。
影片整体的调子是昂扬向上的,在整体呈现上选择了悬疑的手法,在人物塑造和情绪的把控上有着比较强的戏剧张力。回到剧情和人物设定中的悬疑性,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在叙述技巧上更大胆一点,或者在叙述策略上更现代一点。如果未来拍摄农业题材影片,可能要站在现代文明的维度考虑它,而农业题材并不只往后看,恰恰相反也应该往前看。
(根据发言顺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