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的地方传统民间歌曲序列,使用口传诗体语言演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相关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影片由乔羽编剧,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夏宗学等优秀演员主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78年,吴永刚,陈正鸿又导演了另一版本的《刘三姐》;新世纪后,《刘三姐》又先后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民族歌剧、大型实景演出等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从民间立场出发,深情讲述了刘三姐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其中的民歌将壮族地区的民族音乐与叙事曲形式结合,动人心弦,广为传唱。《刘三姐》也成为不同时代下社会语境的文化透镜。
一、民间立场与民间精神
在1961年的经典版本《刘三姐》以风光音乐故事片的形式讲述砍柴女刘三姐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与穷苦却勤劳的青年阿牛相爱,并以赛歌的形式与当地财主莫怀仁斗争的故事。电影《刘三姐》根据广西壮族诸多民间传说综合改编,是真正来源于民间、又在艺术加工后回到民间去的传播典型。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群众对歌之前都要到刘三姐的灵牌前烧香,祈求保佑对歌获胜。在诸多流传的刘三姐故事版本中,有三姐被地主迫害而死,也有说她死后骑鲤鱼升仙,更有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之说,这些民间故事凝结了劳动人民自然情感的流露,是随性而发,不求名利的创作。不论历史是否真有其人,也无论是哪个版本,这些具有民间立场的传说都传递着壮族劳动人民的淳朴愿望、美好理想与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电影《刘三姐》以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为主角,无论是歌如泉涌,美丽动人的刘三姐,还是善良淳朴、聪慧机敏的阿牛,都怀着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对平凡幸福的向往。爱唱山歌的刘三姐通过山歌唱出穷人的心里话,因而遭到地主莫怀仁的迫害,漂泊在漓江上,被穷渔民阿牛父子收留。莫怀仁听说四方乡亲都在追捧唱歌的刘三姐,请来陶、李、罗三秀才与三姐对歌却大败而归,莫怀仁一气之下还跌入江中,遭到乡民们嘲笑。气急败坏的莫怀仁又计划以荣华富贵引诱三姐入府做妾,已经与阿牛相恋的三姐在乡亲们保护下远行他乡。在影片播出后,《刘三姐》立刻受到全国观众欢迎,片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插曲不仅在刘三姐民歌的流传范围内广受欢迎,也在其后几十年中受到了大众的长久热爱。尽管《刘三姐》中的思想与见解,多少带有民间文化固有的朴素性,但它作为一种由某一社会成员共同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公共文化,其包含着公共性、集体性和超时空性的内在智慧。
二、民歌演唱与作品叙事
《刘三姐》风格浪漫,自然风景与音乐、舞蹈相得益彰,形成了如诗如画的视觉感受与柔美却富有生机的情感氛围。影片将原生态的壮族民间音乐与电影音乐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令多首壮族传统民歌成为流行在祖国大地上的新歌曲。这些民间歌曲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以歌传情,以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渲染氛围、推进作品叙事的作用,在大众文化中也是保留少数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路径。《刘三姐》中的插曲演唱结合了原生态唱法与通俗演唱,音乐创作也将壮族音乐的传统曲调旋律与流行音乐特色相结合,采用汉语重新填词,采用男女对唱与女声独唱的方式唱出了刘三姐与阿牛从定情到为避迫害远赴他乡的种种经历。《刘三姐》中的音乐为影片的局部与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充满壮族生活韵味的浪漫气氛,以及朴素真挚的情感基调,凸显了影片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并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利用民歌演唱进行影片故事,是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元素的重要功能。
阿牛与三姐初次相遇时演唱的《心想唱歌就唱歌》从一个悠长的两小节的引腔开始,吟诵性强,音域较宽,高低起伏,悠扬婉转,以“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象征歌颂自由恋爱的主题,表现了二人之间质朴、细腻又热烈的情感,其中阿牛大胆而热情,唱腔浑厚圆融,速度稍快;刘三姐的声音则腼腆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温婉;三姐与地主斗争激烈化后演唱的《山顶有花山脚香》则音调高亢、激昂奔放,演唱旋律线条波动大,对男女主角勇敢而充满力量的精神气质进行表现;最受观众喜爱的《世上哪见树缠藤》则配合爱情主题反复出现,以绵延起伏的形式进行,令人观众从音乐中感到两人之间爱恋情感的浓烈。
三、时代语境透视
自古以来,刘三姐传说的形成与流变就凝聚着广西壮、汉、瑶、侗等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刘三姐为躲避地主泛舟江上,远赴他乡,也正是数千年中壮族人民生活方式、行为逻辑和文化图式的变形与凝缩。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原本就是一个纷繁的、相互歧异的话语渊蔽;艺术作品中的刘三姐故事同样组涵了不同时代的民间伦理、民间想像、民间情趣。在1961年,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刘三姐》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携带着特定历史烙印和使命:刘三姐与地主之间尖锐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构成了全片的主线。刘三姐的哥哥刘二胆小怕事想带她远走他乡,也形成了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部分的表现。
而在1978年拍摄的新版电影《刘三姐》中,阶级斗争的性质被歌颂婚姻自由的主题取代,财主勾结官府想要禁止刘三姐再唱山歌,三姐却以山歌直抒胸臆,感动了所有听众。这一版本的影片中,刘三姐不再作为贫民代表的形象出现,而是以漓江山河为家,以歌为引的纯真少女,以更为本真、锐不可挡的生命力挫败着规则与权力的约束,引导民众坚定地自由歌唱。中国民俗学先驱钟敬文曾在《对待外来民俗学学说、理论的态度问题》中说过,中国民间歌唱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与思想、见解,它们看重劳动、肯定集体力量、反抗压迫者、剥削者并讥刺他们的妖形鬼状,歌颂新的事物等思想、见解,“一切的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一切事物都有其历史性,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是学术研究的一种角度”。刘三姐故事的演变展现出民族文化在公共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浓缩性,这也是数版《刘三姐》中最具魅力、活力的地方。
(作者系德州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