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许鞍华导演、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于10月22日公映后不出所料地令人失望。豆瓣评分不足6分,甚至有评论说影片将“第一炉香”拍成了“第一炉钢”。
网络评论多将《第一炉香》的失败归咎于演员与角色的不合:马思纯丰满、彭于晏健壮,缺乏张爱玲笔下人物的苍白感,难以让观众认同。而在笔者看来,影片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导演许鞍华。许鞍华电影与张爱玲小说的风格截然相反:一个擅长以写实手法呈现香港普通民众的市井生活,一个擅长以繁复意象描绘败落世家的阴暗世界和幽微心理。两个艺术世界差别过大,也就难以兼容。
《第一炉香》并非许鞍华改编拍摄的第一部张爱玲电影。在1984年,她便改编拍摄了张爱玲名作《倾城之恋》,1997年,她又拍了《半生缘》。三部电影在许氏电影中的评价都不高。尤其《倾城之恋》,连许鞍华都自认失败,而该片正如《第一炉香》般讲述了破落贵族家庭女子与浪荡公子间的情感故事。
批评《第一炉香》的人很少注意的一点是:影片对小说原作相当忠实。小说情节在电影里基本没有变动,场景、对话更是一一呈现。如乔琪乔在梁太太的园会初见薇龙时说的几句话:“可不是眼中钉!这颗钉恐怕没有希望拔出来了。留着做个永远的纪念罢。”“我真该打!怎么我竟不知道香港有你这么个人?”“差一点我就错过了这机会。真的,你不能想象这事够多么巧!也许我们生在两个世纪里,也许我们生在同一个世纪里,可是你比我早生了二十年。”银幕上听来矫情的土味情话,却实实在在出自小说。
电影也很注意呈现小说里的细节。如小说开头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影片开始也是一个青烟袅袅的香炉。薇龙第一次见梁太太,梁太太衣服上有个绿蜘蛛的宝石,电影也特意呈现了这个绿蜘蛛宝石。甚至小说里一些隐含的情节也被电影呈现出来。如乔琪从薇龙房间出去又进入昵儿房间的一段,小说是暗写,电影则将其过程原原本本展现了出来。
但是,尽管时时注意还原原著,影片却仍然未能使观众信服相反,人们认为这是许鞍华的《第一炉香》,而不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原因何在?
根源正在于张爱玲与许鞍华各自艺术世界的差异。张爱玲出身名门,但显赫的家世在其父亲一代已经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坐吃祖业,不思进取,与深受西洋文化熏陶的母亲格格不入。张爱玲后来从父亲家里逃到了母亲身边,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从小在充满腐败气息的败落世家所认识的众多人物,及其生活所带给她的悲凉感却烙印在她心底,成为她创作的源泉与主题。她的小说描绘着时代变迁中败落世家没落、灰暗、没有希望的世界,也表达着自身对于人生的悲凉感受。其小说魅力并不在曲折婉转的情节,而在于以繁复意象营造出的华丽而腐败的败落世家空间氛围、人物幽微心理和作者苍凉心态。因此,要拍出张爱玲小说的韵味,导演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情节、对白及细节照搬到银幕上,更要通过银幕意象的塑造出张氏小说的氛围、心理及心态。换句话说,拍张氏小说,不仅要写实,拍出实的情节,更要写意,拍出虚的感受。
许鞍华电影擅长的则是以写实手法表现香港平民社会。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许鞍华从《疯劫》开始就一直关注着香港普通市民和边缘人群。她最为人称道的也是此类作品,如《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桃姐》等。作为全香港每天走路最多的导演,她以写实手法展现自己熟悉的香港的平民社会。这个社会在她的镜头下粗糙而有活力,安静又充满骚动,温情里混杂着暴力,平凡喧嚣而真实,充满了勃勃生机,与张爱玲小说的华丽败落的世家恰是两个相反的世界。
许鞍华的写实镜头真实生动,能呈现市民社会的生机,但也因此缺少了精致的意象表现,难以捕捉到张爱玲小说的气质神韵。导演侧重于情节和文字的展现,对氛围的营造则有所不足。如薇龙首次到姑妈家,小说里描写她的感觉像是“《聊斋志异》里的书生,上山去探亲出来之后,转眼间那贵家宅第已经化成一座大坟山”,渲染了梁家的阴森鬼气,而影片里的薇龙独自走在山道上,两边都是碧绿的树木,虽然幽静,却没有那种阴森的鬼气。薇龙搬到梁太太家时,小说里从她的视角来写,“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融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路都是阴森的氛围,直到门前才听见隐隐的洗牌声。而影片则在薇龙出现之前直接将镜头对准了房内的客人,众声喧哗烘托的是梁太太请客的热闹,恰恰失去了小说要呈现的阴冷。
小说中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一些关键意象在影片中也未能得到充分表达。如在薇龙从大学生转变为交际花的过程中,对梁太太带给她的物质生活的迷恋是一个重要因素。小说里以一壁橱衣服表现出了她的这种迷恋,从一件件试穿到 “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她得了许多穿衣服的机会: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对于她,不过是炫弄衣服的机会罢了”。这段描写本身就对应着薇龙穿着各式衣物出入各种场合、举止渐渐改变的一组镜头,但影片却一概省略,代之以简单的“三个月”后的字幕。随之被省略的,还有薇龙在欢场中渐渐沉迷的过程。缺了这个过程,薇龙的沉沦也就缺了根基,少了说服力。
归根结底,影片和小说的差异还是源于许鞍华和张爱玲对人物世界理解的不同。张爱玲直面着人性的复杂,冷冷地看着薇龙沉沦,不为她开解和推脱,许鞍华却坚持认为她是为了爱情而堕落,甚至认为“这个故事如果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就没有骨感、没有剧情了”。所以影片的基调和小说不同:小说里的香炉燃烧在夜晚的月光下,氛围阴森凛冽,人物也苍白得像鬼;电影里的香炉则对着白日的窗口,而窗外的世界绿意葱茏……这或许也是许鞍华选择形象健康的马思纯与彭于晏出演男女主角的真正原因。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