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国庆档期,电影《长津湖》的上映,无疑是令中国电影人无比振奋的一件事情。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影片,堪称中国战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这不仅表现在它汇聚了陈凯歌、徐克、林超贤等三位华语电影界的著名导演,并以创纪录的电影投资、参演规模,以及上映之后打破的各项票房纪录,引起了人们的强烈震撼,更在于影片所体现的中国电影工业的全方位的进步。
事实上,在《长津湖》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生产方式背后,固然体现的是技术与拍摄条件的极大改善,但更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电影所彰显的技术与价值的完美结合。换言之,我们更加在意的是,《长津湖》之于主旋律影片在价值生产方面的突出贡献。
坦率来说,电影《长津湖》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回答了这场战争究竟为何发生。这是我们从年初的《金刚川》等电影中所不曾看到的。其实从历史来看,这样的解释本属多余,然而其中的缘由早已被今天的观众所淡忘。我们的很多观众,似乎很难从地缘政治和大国战略的角度,来理解一场战争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结合中华儿女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朝鲜半岛目前的尴尬现状,关于这场战争是否值得的争论,一直在网络上持续不休。
而电影的重要意义显然在于,它虽以“长津湖”为题,却是站在整个朝鲜战争的全局高度,对于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原因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正是对网络间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议和杂音的有力回应。
如电影所呈现的,那个时候,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正是人心思定的时刻,谁还想打仗?可朝鲜战事突然爆发,美国人的飞机则悍然突破了鸭绿江,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面对威胁和挑衅,是一味忍让,还是果断出手,电影中唐国强扮演的毛主席所说的一番话简洁有力,“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而在张涵予扮演的宋时轮的那番慷慨激昂的战争动员中,他更是将保卫土改胜利果实的意思讲得非常清楚。
面对这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朱亚文扮演的指导员梅生的解释也是非常明确:“这场仗迟早要打,不是我们打,就是以后我们的孩子们去打。”因此回首历史,父辈们的巨大牺牲,正是为了换回我们今天长久的和平与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清晰地理解所谓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的确切内涵。
现在看来,长津湖一战显然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极为惨烈的一役。曾经一度,中美双方都不愿提及。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普通观众根本不知道“长津湖”为何物。在美国那边,不可一世的陆战一师被打得丢盔弃甲,这显然是不愿触碰的伤疤。而在中国这边,巨大的伤亡,尤其是非战斗性减员,则实在是难言胜利。
撇开这种历史的纠结不谈,单论电影的观赏性,《长津湖》的可取之处其实值得一谈。拜电影技术进步所赐,电影能够从容地展现出那些难得一见的精彩动作与特效。事实上我们看到,电影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极为劲爆的枪炮场面,这当然是电影奇观性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对于电影的价值层面,尤其是关于战争与家国情怀关系的理解,电影显然没有来得及认真展开。在王筠的同名小说《长津湖》里,那些战斗着的志愿军正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说着各自的方言,他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在他们之中,喇叭手、教书匠,甚至电影导演也在为民族大义而战。在他们高唱的《茉莉花》和《沂蒙山小调》的背后,隐现的是中国,是人民,是故乡,是家园。小说中的家国情怀,不是某种形式的表演,而是通过那些方言土语和地方风物自然建构起来的。
电影《长津湖》的开篇固然也有江南的连绵群山、烟雨波澜,以及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象,这无疑表征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它们值得英雄儿女们慷慨赴死。甚至也有来自山东临沂的“雷公”雷睢生,他将死之际终于唱出了那首《沂蒙山小调》。然而,电影对于家国情怀的渲染和营造似乎仍显黯淡。
客观来看,电影《长津湖》的叙事难度是极高的,它不得不时时承受电影叙述被历史事实严重挤压的困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大决战》等经典电影有着显著不同。《大决战》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突出特征,而《长津湖》毕竟是一部叙事电影,它只能以更大范围内的虚实结合的方式展开。电影中一场复杂的战争,既需要大的轮廓,又必须落实在叙事细节之上。而电影创作只能在既定的历史轮廓内展开,这既要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又不能被沉重的史料压垮。
因此我们看到,电影中的历史场景、重要人物,乃至部队番号都是真实的,只是具体参战的人物是虚构的,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雷睢生、梅生等等,这便让沉重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虚实夹杂的方式其实特别有趣,这让影片既灵动又扎实,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可观赏性。
当然,这种叙事的代价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影片高潮处“雷公”牺牲的段落,不得不承认,这个虚构的人物所引起的心灵激荡,有时候会打些折扣。与之相反,那些溢出叙事之外的、游离于故事主线的毛岸英、杨根思等人的牺牲,无疑更加令人难以自持,因为观众们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长津湖》里最令人难以释然的当然是主人公伍千里家的三位兄弟,哥哥百里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而千里和万里则在朝鲜战场冒死拼杀。这种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总会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聚焦于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好莱坞电影,有时也不得不面对为国牺牲这个沉重的话题。家庭,永远是国家的基本单位。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无数的家庭做出了牺牲。电影的结尾处吴京扮演的伍千里喊出了那句,“带兄弟们回家”。有意思的是,在《流浪地球》的结尾,吴京也曾喊出过那个神圣的字眼:“回家。”
然而,在战争结束之前,回家是否重要?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早已做了回答。“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或许,那才是“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的志愿军应该有的模样。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国,哪里有家?
因此,哪有什么中产阶级核心家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些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集中呈现。
(作者为北京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