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1年国庆节期间最受观众期待的电影之一,《长津湖》集结了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三位国际级导演联合执导,以及吴京、易烊千玺等现当代中国影坛众多优秀男演员出演,影片不仅在制作规模上尝试拍摄战争史诗电影,而且在大银幕上重“拾”朝鲜战争的历史记忆,把朝鲜战争这一曾经被“压抑”的历史重新作为中国当代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高达中国影史之最的13亿人民币的制作成本下,本片确实在中国现有的战争类型片中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在如美术、视效、服装道具等电影技术层面。在故事叙述结构和内容的整体呈现上,本片也融合三位导演不同的影像风格,使得这部电影带有多重视角和丰富的历史表达。
影片一开始就并置展现出了两种不同历史叙事的视角,一是吴京扮演解放军老兵返乡的视角,二是麦克阿瑟领导下的美军在仁川登陆的故事,这两个视角也象征着战争片常用的两种叙事模式,即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战争电影传统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两种视角均有采用。在建国初期毛泽东时代的战争片中,往往采用的是微观视角,跟随某一战士或者其连队的视角来进行讲述,如《董存瑞》、《南征北战》等,而此时期的电影对抗美援朝题材也着墨最多,如《上甘岭》和《英雄儿女》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中也并不会出现美军的叙述视角,涵盖双方阵营的宏观叙述模式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战争片中,如《血战台儿庄》、《大决战》三部曲等作品。而从西方人或外国人的他者视角进行战争故事的叙事是2000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具代表性的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和《金刚川》。
与中国战争片相对的是在西方战争电影中,大部分叙述视角都集中在个别士兵身上,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目睹战争,并对战斗的细节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刻画,这与西方电影纯粹的商业化运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们普遍都把战争电影视为一种感受战争奇观与刺激的大众娱乐体验,这类影片的代表包括《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钢锯岭》、《敦刻尔克》等。
由此来看《长津湖》开头的这个并置融合了中国战争电影的传统和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影片以吴京和易烊千玺的单线故事作为引子,在后面的段落中,又采取了宏观的视角,在各方阵营的指挥官之间切换,呈现这场对垒的双方阵营之间的博弈,从毛泽东、彭德怀、麦克阿瑟,再到次一级的军官,如张涵予扮演的司令员宋时轮和美军指挥官史密斯等,这使得电影带有历史全景感的同时又让观众与片中的志愿军战士一同经历前线的枪林弹雨。
影片在结构上采取两种视角混用的创作动机可能源自于对当代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为重的商业考虑,即在微观视角下给明星扮演的角色们留有足够的展示和宣传空间以此吸引票房,在此基础上又需要满足政治表达诉求,而能实现政治表达的最好途径便是通过宏观叙事来展现决策者的战争战略和战术的交锋。《长津湖》尝试两种叙述模式融合为一体,是本片探索出来的主旋律电影叙事的新路径。
除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视角,影片在影像风格上也比较多元化。有颇具陈凯歌特色的浪漫主义情怀,如易烊千玺拉开行驶中的火车车厢门犹如拉开了一幅画卷,车厢门外就是大好河山与万里长城,象征着志愿军战士们就是祖国的不朽长城;也有林超贤对大规模爆炸效果的执着以及军迷一般对军武细节的坚持——遵循战场上的实用主义精神,片中的志愿军士兵所用的枪械随着战役的推进渐渐从性能欠佳的司登冲锋枪和三八大盖替换成了美军性能优良的M1A1和M1加兰德等半自动步枪;还有徐克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迷恋以及对强戏剧性戏动作场面的独到构思也在片中狙击手对决与坦克对轰中有所体现。
影片集合了三位导演的特色与专长,使得类型构架更为丰富,并且彼此之间做到了互补,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可以明确感受到每位导演对影片的贡献:出身革命艺术世家的陈凯歌对影片提供整体方向上的把控,以及运用其对角色塑造的深刻理解,使得七连的每个战士的形象都生动鲜活;有着多年拍武侠片与动作片经验的徐克赋予了影片的战斗部分足够的戏剧张力与想象力;而林超贤凭借其在现代枪战题材影片领域的耕耘,使得片中众多战斗场面更加的真实血腥以及接地气,并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出历史的质感。
战争片《长津湖》在战斗场面上构建出了一个相当宽阔的展示空间,其战斗场面把枪战动作片融入战争类型中。另外在战斗场面的具体镜头运用上,本片也结合了其叙事结构上有点有面的双重展示特色,由七连一众士兵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长津湖的征程:《长津湖》中战斗一旦打响,战士们各自为战、各显神通,你拔你的机枪巢,我炸我的坦克车,战斗成了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大舞台。
影片为了视觉效果,还加入如坦克对轰时炮弹的“擦肩而过”、对子弹打入炸药包等镜头进行了特效化的慢镜头特写等,反映了抗美援朝战场的激烈和残酷程度。
而与此同时,影片也在战斗中不时地将画面切到可以俯瞰全局的宏观视角,一来可以全景式地展现影片参战人数与爆炸效果,二来也使观众对美军掌控制空权所给志愿军战士带来的实质性威胁进行了直观的体现,让观众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当年志愿军战士们面对的危险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
(董博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张慧瑜:北京市文联2021年度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