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看了由五洲同聲河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北电影制片厂、中奎电影河北有限公司、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电影《谷魂》,影片是以张家口农科院享誉世界的谷子专家赵治海团队研发“张杂谷”事迹为基础创作的一部英模典型题材人物传记体类型电影。这位在中华大地为研究谷种默默坚守、无私奉献、艰难前行的当代神农,研究出“张杂谷”系列曾填补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谷之父”,业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称。影片让我们感悟到华夏农业文明的伟大,中国当代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的宏伟畅想中的精神价值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意义。据悉,本片将由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向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推介发行,将中国故事承载的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电影服务于世界人民。天降大任,人类使命,中国担当,何其壮哉!
一粒谷种的前世今生
被称为“五谷”的稻、黍、稷、麦、菽,是中国古代耕种的五种主要的粮食。据传“五谷”最早为神农氏在尝百草过程中选出,亲自传授教化百姓育之,故后人尊其为“炎帝神农氏”。商之后,后稷广种五谷,始开周朝,被尊为“谷神”。江山社稷,有谷为安。可见粮食地位顶天立地。遂有“民以食为天”之食文化说。
影片开篇便依历史年代次序推出“黍”的甲骨文、籀文、小篆、古隶、楷书,由“黍”叠化为今文“谷”字。在黑屏中用一段中英文字标出题旨:“黍,又名稷,俗称谷子,为五谷之神。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影片以此跨越五千年历史的镜头样式开局,定有其深在的意味。
植物学史告诉我们,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为应对生存压力而发明了农业。黍和粟的野生品种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种植粟、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后,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诗经·国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反映出谷黍在当时作为主粮的事实。粟还是古代政府税收的来源之一、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中国几千年以农立国,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风相延。对稷的崇拜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稷神与社神祭祀往往并提,“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粟文化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唐朝世人李绅《古风二首》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至上的宗旨出发,高度重视“种子”工程,提出不被“牵鼻子”,不被“卡脖子”,就要藏粮于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该片总制片人张李林身为福建长汀人却如此看重河北“杂交谷之父”这一题材并投资拍成电影,献礼建党百年,足以见出其作为影视工作者志存高远的使命意识和博大情怀。
一位当代神农的使命担当
看过影片,主人公赵二生(赵治海原型,高峰饰演)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他大学毕业,有幸来到谷子专家崔文生门下,学习培育杂交谷种。1984年10月,在开往海南的绿皮车箱中,赵二生等五个年轻人去追寻梦想。他们面朝大海,住着简易窝棚,吃着夹生饭、盐水煮黄豆,却端起碗发誓,“我们一定能把杂交谷在我们手中成功!”赵二生深沉地说道,“需要愚公移山精神,我们要是不能成功,一定会有人成功。”冬去春来,五人小组奔走于张家口与海南试种基地之间。经费不足,设备简陋,暴雨夜袭,干旱来临,高温酷暑,虫蛇危胁,好不容易见到“不育株”曙光,却因一个孩子贪恋装谷穗样本的网兜将样本全部损毁而前功尽弃,他们只得从头再来。
1986年初战告捷,收获到第一批谷种和不育株,回到张家口试种却宣告失败。田野中白花花的谷穗套袋似一道挽帐。师傅崔文生帮徒弟赵二生分析,查找失败原因。1988年市场化改革,经费缩减,科研组人员走光,只剩赵二生一人。他找到师傅寻问,“你以前说过,20年前,全国有30多家单位研究谷子,最后没剩几家了,您一直坚持着,我就必须搞下去。钱少,少租地;没人,我也要去。”
1989年,赵二生带着李海洋再下海南。当留守处老严说出还有500元科研经费时,他们只能背水一战,“雇不起工人自己种”。赵二生拤腰矗立在“全国杂交谷种作战图”前,婉如一位大将军,胸中装着百万雄兵。在深刻分析失败原因之后,赵二生向师傅汇报了新的思路。师傅却谆谆告诚他“理论和猜想都要经过科学试验”。果不其然,市农科所未通过他的新思路,断了科研经费。崔文生带徒弟到省农科院向院长汇报。院长十分赞赏赵二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并为其申请经费。赵二生遍访辽宁朝阳、内蒙、山西、山东、邯郸、保定等地,采集不育株谷种再下海南试种,取得重大成果,带回张家口试种却再次失败。他与师傅共同查找失败原因,崔所长提醒,“这光温敏理论最早应该应用在水稻上,这水稻和谷子应该说是有区别的。”赵二生顿悟,“这水稻是长日高温不育,谷子,1994年和1995年开花温度不一样,出现不育,1994年温度低,1995年温度高,谷子会不会是长日低温不育?”思路明确后,他们改变播种期,在符合播种条件下在两地试种“南种北种”,大获成功。此时,闻讯专程赶来的北京专家不仅高度肯定支持,还邀请赵二生去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赵二生婉言回绝,他还有更大的科研目标需要在一线奋斗!
科学试验加辩证思维,让赵二生有了科学结论:“只要改变播种期,就可以改变育性,就符合繁殖条件。”同事李海洋问他,“赵老师,您一个谷子研究这么多年,累不累啊?”赵二生回答,“我承诺过,别人不愿意做的,我来做。人这辈子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儿。”正在节骨眼儿上,他突发视网膜脱落,医生要求必须马上手术。但他总说顾不上。直到一年之后杂交谷子增产了,成功了,谦虚低调的赵老师却说,“还差一步,明年这个组合、要参加省区试。”2000年杂交谷终于通过了“省级鉴定”。赵二生又瞄准了新的科研目标,如何分辨“真苗——绿色”和“假苗——黄色”,“张杂谷,就这么一点遗憾!”赵二生知道“谷子祖祖辈辈都是人工除草。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决心要攻克这一难题!
成功属于永远进击的人!他们一遍遍地打药,为了筛出抗除草剂的谷子。正在为难之际,老同学王天宇来到试验田。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大专家,刚从国外回来,就来帮助解决难题。王天宇说他研制出一种“抗拿捕净”的除草剂材料,它能杀死和谷子一样的单子叶杂草,还有这些假的杂交苗。对此,赵老师激动地说,“那我们就能制出抗除草剂的杂交种。太好了!这可是谷子里程碑的贡献啊!”
新时代科学大协作,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 巡天公司关注“张杂谷”很长时间了,要做张家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温君董事长说,“张杂谷,现在是赵老师的宝贝,将来会成为我们‘巡天’的宝贝,以后,会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面积试种的“张杂谷”因天早缺水造成农民绝收。赵二生毅然承担责任,拿出自己工资卡,不仅赔偿农民20亩地的损失,还赔偿了巡天种子公司的相关损失。
正是因为赵二生的这一壮举,让他赢得民心、赢得天下,“张杂谷”由此走向世界,成为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将其向世界推广,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粮食保障。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华夏民族先祖炎帝神农氏之所以为后人敬仰,正是如孟子所言,为了使命他执着到出生入死,无怨无悔。赵二生的人生传奇也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茫。
一道光照下的科学与艺术世界
曾出演过《士兵突击》、《热血之共赴国难》、《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演员高峰用一句话诠释了他饰演的赵治海:“谷子是道光,我愿意追寻光奋斗一生,贡献一切。”
毋庸讳言,影片中充满众多农业科技知识点,遍布科学逻辑智慧之光。我为了撰写此篇影评,连看三遍影片,还翻阅查找了相关文献典籍。可想而知,编剧、导演、演员在创作前后做了多少案头工作,在拍摄中用了多少心血。
高峰形神兼备的表演征服了赵治海一家,连赵治海的爱人都说高峰“越来越像赵老师年轻的时候”,而赵治海的女儿见了高峰也会开玩笑地问:“我是叫你爸爸还是叫哥哥呢?”农业专家也称赞他弄懂了很多专有名词和大量的专业知识,说起台词来像个“标准的科学家”。
导演黄山表示,“将一位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艺术化地呈现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电影剧本的编创、拍摄都是一次艰难的旅程。如何将赵治海老师身上的那种平凡中透着伟大、朴实中透着无私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影片,可以说对创作人员都是种考验。”在尽可能尊重人物原型的基础上,他们在创作中进行了艺术化加工与处理。观众们可以看到影片展现了许多杂交谷子研究过程中专业的技术性画面,为的是展示农业科学家专注专业研究的情怀。赵治海老师在整个剧本的创作和影片的拍摄中全程参与,给与了最真实和专业的指导,电影也用一种朴素、真实的手法来展现赵志海研究谷子的心路历程。
观看《谷魂》这部电影,观众须建立起一种审美心理准备,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部依靠商业元素博票房的影片,而是一部需要用“科学与艺术思维”去获得审美体验的“专业影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共性和交融。科学与艺术的重要共性之一,就是对美的追求。也就是说,科学不但求真也要求美,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追求美,是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原因之一。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高峰饰演的赵二生俯身于田间,脸贴在泥土与谷苗上仔细观察。导演曾对我说,为了解决演员身高和谷苗低矮,专门为演员设计了下蹲姿势和俯身于地面观察的惯常动作。这个特意设定,让主人公贴近了土地谷子,贴近了人物性格,贴近了农业科技,更贴近了广大观众。
在“科学与艺术”的审美思维中,你会觉得赵二生等科研小组人员在烈日炙烤下用放大镜观看不育株籽粒是一道风景,放大了数十倍的“真苗”、“假苗”跳上画面是美的特写,系上小红绳儿的不育株仿佛姑娘的发辫,白花花一片的套袋在风中摇曳如失败后悲伤的挽帐,而那排成巨阵的自动化收割机采集丰硕谷穗的壮阔场面,蒙古族姑娘在马头琴声中欢快旋舞的长镜头,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的组团而来,在现场对赵二生“张杂谷”予以高度评价的场面,都是那么美妙,共同展现的不仅是丰收的美景,还有“张杂谷”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中国影协理事、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