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17日上映的电影《误杀2》近日在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微光点亮世界,电影照进现实”为主题,影片导演戴墨,总制片人钱重远,编剧李鹏、刘吾驷与来自业界、学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就影片的创作手法突破、情感表达挖掘、现实主义探讨等进行深度交流。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作为之前年度“黑马”的后续,《误杀2》在题材和类型层面的持续探索,得到了众多专家的高度认可,部分专家盛赞,影片的推出标志着 “误杀” 系列已经初步完善。据总制片人钱重远和导演戴墨介绍,《误杀2》取材自2002年的美国影片《迫在眉梢》,但在本土化的处理、反转剧情的添加、现实主题的提升等层面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既要有所创新,又要打造一个连续性品牌,曾前后修改了10稿。此外,在编剧、监制、声音指导、美术指导、剪辑等主创团队上,影片也延续了《误杀》的原班人马。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从文本与产业两个层面阐述了对影片的理解,认为相比于第一部,《误杀2》通过全新的故事,进行了新的思考、新的表达,强大的叙事能力、精巧的悬念设置、不断反转的人物刻画,让观众在“猜到与猜不到”之间,认同和接受影片的剧情,并产生共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赞赏影片在主题、题材、演员阵容、故事视角等层面实现了“误杀IP”的巩固,用类型化的手法、流畅的叙事把家庭和社会两大内在驱动主题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黑暗中才能看到微光”的主旨也与《误杀》一脉相承,表达底层民众对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反思和批判,最后的结局,也实现了道德和伦理的缝合。
在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看来,《误杀2》是一部观众喜闻乐见、有着极强市场潜力的影片,悬念设置非常出色,主人公的命运、医生与记者的身份都经历了多层次的反转。此外,在社会议题上,也进行了多元且积极的思考与涉及,包括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对社会不公的阐释、对善恶对错的辩证,显示了主创在影片内容文本之外,对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担当。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代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从“误杀”系列的传承与拓展上进行了分析,认为影片通过医患题材,强化了剧情矛盾与冲突、预设了情感的痛楚与温情、挖掘了社会议题的深度与广度,更能触动观众。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认为,《误杀2》的推出,让大众看到了另一个系列品牌IP形成的可能性,影片延续了上一部的诸多优秀特点,在情与法、公平与正义、底层民众的挣扎与抗争等层面的探讨上做了延续甚至是升级,未来“误杀”系列可以通过社会议题的不断加入,打造开放式的系列。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感:《误杀2》通过人物表演和剧情推演,在层层反转和剖析后,将最终的情感点落在了父亲的角色身上,完成了“善良的普通人亦是生活中的勇士”的“大人格”的塑造。父亲这一形象,在周密的设计和多重反转后,一次又一次震撼着观众,最后主动设计了误杀来拯救儿子小虫,达到一种悲情的观影效果,既实现了对“误杀”多样性的拓展延伸,又实现了主题和情感的升华。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表示,《误杀2》主题和风格实现了与上一部的统一,继续延续了“小人物对抗命运不公,父母为孩子与强权斗争”的主题,通过架空时间地点的设计,勇敢展示了医患、渎职等重压下底层人物的抗争,从而达到了情感的传递。影片中主角父子亲情的刻画十分具有感染力,主角为挽救儿子、守护家庭而奋不顾身铤而走险,是万千父亲形象的缩影,必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称赞《误杀2》是一部有着社会批判的勇气、人性反思的深度、情感共鸣的力度、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的作品,与其说是一部类型化的商业电影,不如说是符合普通观众期待的新主流电影。通过对底层群体的观照将劫持医院换取心脏的核心故事所带来的的情感体验、医院内外人心的向背,延伸到大银幕之外,带给观众强大的共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王一川认为,《误杀2》整个故事编排精心构筑、步步为营,通过“社会正义、社会仁爱、社会宽容、社会和解”四大核心要素,层层递进,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探讨。林日朗作为父亲,为拯救儿子小虫的生命,愿意对抗世界,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紧扣了观众的正义之心弦,精准切中观众对社会正义的急切追求,在历经社会仁爱和社会宽容等要素的中介性过滤后,最终沉落到社会和解要素上,促成了观众与影片主人公的高度共情局面的生成。
(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