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壮族人民勤劳智慧,在上千年劳动生活中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壮族天琴作为一种在历史洗涤中流传下来的弹拨类弦鸣乐器,至今仍在许多弹奏者的手中流传。广西崇左作家周耒拍摄的纪录片《放雁》便讲述了崇左龙州金龙美女村村民李恩平一边坚持传承并创新天琴弹奏,一边艰难求学谋生,并在天琴演奏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2020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上,《放雁》荣获优秀奖;随后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上获得银收藏奖,之后又被国内主流视频媒体爱奇艺选中进行公映。
一、琴:壮族天琴艺术与《放雁》歌谣的发展
天琴是广西壮族人民发明的古老传统民族乐器,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西崇左的龙州、宁明、凭祥等地,在越南也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天琴形制优美,工艺独特。琴头正窄侧宽,琴杆细长,琴头与琴杆用三节木料以榫卯原理拼接而成,完全不使用金属钉或胶水。天琴的基本构造与共鸣腔体与二胡相似,但弹奏却以拨片或手指拨动琴弦,发出明亮的拨弦声。
《放雁》通过对壮族青年李恩平日常生活的观察镜头和讲述,见微知著,表现了当代天琴演奏者的生活世界,折射出天琴在当代社会的斑斓光谱。影片中的天琴演奏者们,表演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一边手抱天琴,一边摇动挂在脚上的铃铛串,边弹边唱。这样的演奏方式起源于壮族先民的法事活动。在“魓公”或“天婆”利用天琴开展的各类“做天”仪式中,天琴的演奏姿势从传统的坐式演奏、到立式弹唱、立式唱跳不一而足;演奏的形式也包括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跳等。“天琴郎”李恩平除了擅长这些传统演奏方式外,还加入了诸多融合现代流行音乐的表演方式,其中一些借鉴现代舞蹈的元素,甚至令传统一片哗然。
李恩平演奏的“放雁”是一首古曲,同时也是壮族魓公民间信仰的诸多仪式中的重要的一环。“放雁”按照状语原音应译为“放燕”。在这一仪式中,扮演天官的魓公通过弹奏天琴呼唤鸟雀传信给天上的神明。《放雁》便由此处男天琴艺人演唱的曲调改编而来,成为壮族天琴表演最著名的曲目之一。在以“天琴美女”为名的女子表演团体将这首歌曲以《放雁》之名带到全国各地后,《放雁》之名逐渐取代了“放燕”,成为金龙垌最著名的一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壮族先民逐渐将天琴从一种与“天”对话的法器,改造为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的乐器;学习天琴的种种禁忌也从“传男不传女”变为“天琴美女”为主要卖点。而在影片中,喜欢穿女装唱情歌的男演奏者李恩平在火车上用手机灯光打亮白纸,为《放雁》重新编词编曲。这一场景一方面表现了当下的天琴艺术与《放雁》歌谣正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并不断兴盛,另一方面也令观众反思天琴作为一种古老乐器当前在壮族人民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于人、影响于人的方式。
二、人:从天琴演奏者到“天琴郎”身份的转变
在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天琴的功能演奏逐渐从开始的“娱神”转变向“娱人”,天琴演奏者也具备了抚慰听众心灵、在社交场合提供娱乐、传承传统非物质遗产文化、加强族群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艺术维护中越边境和谐等多种使命。《放雁》中的主人公李恩平身上,便体现了天琴演奏者身份的种种矛盾性与当前社会中的各种百态。李恩平是个普通的壮族小伙子,出生于天琴发源地——广西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板池屯,目前在天津某音乐学院读书。作为天琴演奏者的李恩平,在固守传统眼光的人看来多少有些离经叛道:他的天琴表演融入了现代流行舞蹈和流行音乐中女性性感的动作元素。然而,在传统基础上改写出这一表演方式的李恩平却是位男性表演者。这样新颖的表演方式令李恩平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却在广西村庄中遭受了许多非议,一些无法接受的村民指责他“糟蹋传统”。
纪录片《放雁》不仅把镜头对准了李恩平对“传统”的演奏方式离经叛道的一面,还抽丝剥茧地展现了他的日常生活,也揭示出他选择成为“天琴郎”的原因。不同于那些出于责任和使命而进行传承的非遗故事,李恩平长期坚持弹奏天琴,首先是因为他自小家境贫寒,而天琴是他赚钱养家的谋生手段。他的父亲多年离家未归,放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母亲一边抚养年幼的弟弟,一边照顾年迈的长辈。身为长子的李恩平不得不依靠天琴进行商业表演赚取学费,补贴家庭。《放雁》用大量手持摄影、晃动镜头与跟拍来表现这位生活艰辛的主人公。片头失真的蓝色调渲染出沉闷压抑的氛围,这样的气氛一方面来自于李恩平贫寒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也来自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迅速凋敝下去,却仍然固守传统观念的广西农村。“天琴郎”李恩平就在这样的冷色调中挣扎着,以一把天琴对抗生活、父权、外界眼光、甚至对抗自身的种种压力,令人动容。
三、人琴合一:民族文化的生动传承
在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中,天琴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它不仅作为一种娱乐的乐器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也始终发挥着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及个人与自身心灵关系的作用。《放雁》中的男主角李恩平最开始为了家庭坚持表演天琴,但逐渐在几百块的演出费之外,他的人生与生命也在悠扬的旋律与动人的舞姿中与天琴紧密交织在一起。
在“美女村”光环之外的双蒙村,是无数在现代化过程中凋敝的村落缩影。天琴作为这里的特色音乐文化资源,被融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重点项目,却难以找到与主流文化话语平等对话的途径,也缺乏真正懂天琴、爱天琴的继承者。“天琴郎”李恩平的商业表演被村民所不齿,却是发自心底热爱天琴演奏的一位表演者。在复杂的社会场域与多种复杂心态的层层叠加中,李恩平以手中的天琴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呈现出崇左天琴文化独特的魅力,让古老的天琴通过“天琴郎”的坚持和努力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贫寒的原生家庭、村人的流言蜚语、父爱的缺失与暴力的泛滥,使得李恩平成长为一个传统社区的边缘人,一个在村子里被人嘲笑的弱者。的确,李恩平内向温柔的性格让他在社会上显得与各种场合都格格不入。也正是如此,天琴演奏成为他探索自己内心、追问生命意义的契机。
在片尾处,被社区排挤,缺乏家庭支持、不被主流眼光看好的李恩平对着镜头唱起了自己改编过的《放雁》。在悠扬婉转的歌声中,独自漂泊异乡的李恩平通过歌声诉说着心中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与追问,其中迸发出的饱满生命力让人心生感慨。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天琴艺术活态流变与传承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1FMZ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