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在大众精神生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之一,对社会价值观念塑造与思想意识引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愈发重视主流电影作品对观众意识形态与内在感情的影响力,大力推进电影内核精神的规范确立。本文对主流文化市场中电影的德育元素进行探析,深入挖掘电影与信息网络时代群众德育教育的密切关联,以新思想、新载体的融入创新电影德育模式,力求探索出适合我国社会整体审美形态与文化发展需求的电影德育方向与发挥路径,从而不断推进新时期群众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完善。
一、电影中呈现的德育元素
我国电影行业的繁荣发展将其所携带、所蕴含的潜在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同时,互联网大环境下短视频的兴盛与社交媒体的极度活跃进一步加深了热点电影对群众精神空间与意识思想的浸润程度,强化了电影文化的厚重程度与丰富特性,为人们精神品质的优化提升带来极大助益。近年,大量优质的主旋律电影涌现,基于多种维度展现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伟大成就背后蕴藏的爱国热情、奋斗动力与民族凝聚力,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化巩固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电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与强大的德育力量。
一则,电影作品汇聚了优质的美学理念,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审美提升环境。电影作为群众文化与大众艺术领域的“高能量”产品,前沿的艺术形式与表达理念均在此得到结合运用,观众能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欣赏最潮流的音乐、美术,以及最为先进的光影与特效技术,感受现代科技同广阔历史范围中文化艺术衔接碰撞的惊人魅力。同时,电影作品中的剧情发展、氛围烘托、人物塑造与对白推进方式等都能够为观众带来文化艺术审美意识的极大启发。如《悬崖之上》将画面之美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的战争局势、地域风情与革命艰辛一并呈现给观众,而《流浪地球》、《阿凡达》等电影大量融入特效技术,带领观众感受未来社会的新奇图景,使其在观影过程中深度体悟现代美学的力量与特性,深化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文学艺术造诣,以美学品鉴能力的提升促进群众摆脱低俗审美文化,从而以更高的精神素养带动自身德育水平的进步。
二则,电影作品的艺术特质促使群众在观看过程中实现自身情感同电影情感的共鸣。电影观赏方式的沉浸性与其叙事的集中性造成情节发展与观众情绪的紧密结合,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跟随电影逻辑与主人公的行为、情感向前发展,因而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如:《你好,李焕英》引发了观众对于亲情的共鸣与反思。《长津湖》受到追捧,其受众不乏青年学生,电影对于先进革命者意识思想、奉献精神与劳动成就的精细描摹为观众带来情感动力,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精神升华,正确的革命道德方向得以树立。再如:《我和我的祖国》等一系列蕴含主流价值观念的电影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通过众多现代化建设优秀成果激发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三则,电影作品蕴含的丰富知识为观众提供了文化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拓展提升的良好机会。电影作为对人类现实生活与虚拟意识的整体或局部展现,其中必然大量引用社会发展与人类运行的逻辑框架,人文特征、自然科学的诸多信息也不免在其中得到同步显露。其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提升了观众了解知识、品读信息的强烈热情,且电影放映的单独光源场景进一步使剧情紧紧把握观众注意力,在此过程中观众将会不自觉地跟随情节发展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其中最典型的即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影作品或古代题材电影作品,如《猫妖传》将盛唐时期的社会文化、道德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及国家运行方式等知识潜移默化地镌刻于观众脑海。同时,部分编剧或导演将自身对人生哲学、生命起源、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思考蕴于电影之中,使观众在瞬息之间扩展自身的思维范畴,增强其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如《2001太空漫游》、《降临》、《机械姬》等经典电影作品深刻阐述人类智慧与时间运行的奥秘,讨论宇宙家园的发展方向,创作者通过电影将自身的探索与思维成果传达给观众,带来思想与灵魂的震撼体验。
四则,电影作品固有的创新思维促进了观众创造能力的切实提升。电影乃大众文化领域艺术文化、哲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集大成者,观众在该种深具想象力与革新力的精神享受渠道中得到更加深远的智慧启迪。而电影宏观叙事同观众若即若离的微妙距离激发了观众对文化创造的活动热情,并进一步构建创新发展同本我塑造之间的嵌合关系,从而实现群众探索钻研与德育能力发展的共进成果。
二、电影德育功能的发挥路径
电影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引导社会群众向好向善。当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电影德育功能的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规范与行为引导为优质电影提供更多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精神与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
首先,政府文化部门应当积极引导社会文化环境的良性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主流价值观念电影作品喷薄趋势的尽快显现,促进电影德育功能强效发挥。我国应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性、深层次地建立,营造良好的道德水平与意识观念的整体环境。
其次,鼓励优质内容创作。电影创作者对社会现状的认知情况,通过文化产品内涵的变革向观众展现截然不同的社会图景。电影对美好品质的更多展现必然带动观众对其所描绘情形的向往与追求,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自发改善生活与工作模式,因而,重视内容创作者,鼓励对历史、对社会现状的真实表达,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德育环境与文化道德水平之间的高质量互动。
再次,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应当协同探索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理论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理论运行成效。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门研究小组,联合探索电影德育元素标准同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成效之间的科学关系,以牢固的研究成果助力德育实践活动的引领效益。
最后,相关机构应当积极推进电影德育工作机制,在优质主旋律电影上映时期内积极推广其中的德育元素,强力引领观众对优质价值观念的关注与追随,同时联系相似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精神内涵,力求不断扩充德育作用范围,长期融入时代性电影作品,实现电影德育功能的历史性构建,从而完成对社会成员的精神引领。
(作者系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意系【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