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影《我心飞扬》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电影界专家、学者给予影片高度肯定,认为该片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对短道速滑让观众有了近距离的观赏,显示出电影工业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种视觉魅力,见体育、见人物、见情怀。
专家同时表示,《我心飞扬》是一部充满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影片,让观众的情绪在观影过程中痛快释放。
《我心飞扬》已于2月25日全国公映。
电影人献给冬奥会的完美答卷
2022北京冬奥会已圆满闭幕,中国冬奥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月25日,以真实地历史为基础,展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会上面“零的突破”的影片《我心飞扬》全国公映。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这是电影人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影片见体育、见人物、见情怀,显示出电影工业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种视觉魅力,实现了二者的无缝的对接,这是过去体育电影无法做到的。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感慨称“从头看到尾,没有让我有认为能再调整的空间”。他表示,自己对这部影片充满了敬意,影片让观众的情绪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痛快地释放。
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表示,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许海峰的枪》,再到今天的《我心飞扬》,能看出主创团队对体育类型电影的热爱和贡献。
“这是一部紧张且流畅的电影,有美感、有速度、有快感的好电影。紧紧围绕着冬奥的第一枚金牌,没有枝枝蔓蔓、旁逸斜出。一部体育电影,能够让观众不断的揪着心去猜,剧情的集中做得非常好。”陈旭光说。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表示,影片很完整地回到了冰场,回到了体育,回到了作为体育观众要看什么。整体扣人心弦,既励志又饱含情感文学张力,既紧张刺激又充满悬念。
充满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特许授权电影故事片,《我心飞扬》灵感源自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讲述冬奥健儿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故事。影片讲述了1980年中国代表团开始参加冬奥会,屡次与金牌失之交臂,失败与不甘像针一样狠狠刺痛中国人的心。为实现零的突破,秦杉组建以杨帆为代表的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临危受命立志一雪前耻。两人向金牌发起冲击,师徒关系也面临着激烈的碰撞和重重考验。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表示,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的影片,《我心飞扬》满足了观众的观赏性,包含了速度和力量的美和竞技,高速度的境界和强烈的观赏性。影片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让观众对短道速滑有了近距离的观赏,《我心飞扬》是一部充满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影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为影片总结了家国重托、生死竞争、意志比赛、技术创新、师徒情深这五个关键词,称该片“是一部富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表示,相较于此前的国产体育电影,《我心飞扬》更具个性、更体育。
“个性的呈现原本属于一个体育人的个体,一种个性的回归,是这部影片比较成功的地方。”李道新说。
《看电影》主编阿郎认为,片中运动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没有围绕着金牌去讲故事,这是同类型电影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宋方金认为,两代教练的故事非常感人。这是一部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好的一部好电影,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一部大家明知道答案的影片,是一部很纯正的体育电影。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唐科表示,《我心飞扬》以小见大,举重若轻,讲述了一个中国式情感的故事。“一个中国人对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的强烈渴望,是几代人对中国冰雪事业的人的接力。《我心飞扬》是中国体育电影创作的阶段性成果。”
集体智慧造就团队艺术
面对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电影《我心飞扬》主创代表分享了自己对影片创作的感悟。
影片编剧、总制片人王浙滨表示:“这个电影选择这样一条时空线,两个人的世界,两个人的博弈,两个人的奥林匹克。在这两个人当中,每一个人都会展现他内心的世界,内心的精神,内心的光芒和成长,其实运动员杨帆在成长,教练秦杉也在成长。”
影片编剧、导演王放放说,“有人强调电影是一个导演的个人作品,但我认为一部电影打动所有人的还是大众层面的体现,至少《我心飞扬》融入了五个人,代表了五个不同的群体,所以才能更多的让年轻人感动,让我这样的人感动。”
王放放表示,影片所呈现的感动是多元的,个人信念并不是在某一个方面走到极致,团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自己拍这部电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