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广播电视局、中共大连市宣传部、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摄制,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出品、辽宁爱因斯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国内首部高校辅导员题材电影《守望青春》于3月11日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
教育部思政司宣教处处长陈郭华、辽宁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于洪江、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李姝、辽宁省教育厅宣传部部长胡承波以及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守望青春》出品人、编剧韩涛,导演王野等出席活动。
《守望青春》以“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影片以穿插交错的镜头呈现了40年来发生在他和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折射出时代变迁之下,高校辅导员为学生成长成才所付出艰辛努力。
“《守望青春》是一部题材新、取材实的影片。”于洪江在致辞中表示,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题材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生力军,高校辅导员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这一关键阶段尤为重要。
韩涛表示,电影《守望青春》直面大学生成长中所遇问题产生的背景,并倡导身体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加深了人们对青春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身上存在问题的性质及形式的认识和反思,很多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增强了跨越成长“关口”的信心。
王野介绍,主创团队力求把大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设定为故事内核和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力,并选取了展现心理自卑、方向迷失,恋爱受挫等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匹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引起人们对于青春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成长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与难关的关注和思考。
研讨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党总支书记、教授武亚军,《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研究员谭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等电影界专家就影片的主题立意、艺术特点、社会价值、现实意义等展开讨论。
专家高度赞扬了《守望青春》“鲜活生动,直击心灵”,认为影片立足艺术思维,题材新颖,深入探索了思政教育新模式,以艺术思维代替宣教思维,弘扬了健康美好的师生文化。
专家同时认为,《守望青春》选择大学辅导员这一题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辅导员闪光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
研讨会最后,陈郭华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影片把有意义的事情表达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方面表达得有温度,与年轻观众实现了共情、共鸣。需要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带领辅导员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守望青春》的推出恰逢其时,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影响力以及帮助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专家观点摘要(按发言顺序)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
写出了一个人对一个岗位的真诚热爱与奉献
电影《守望青春》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大学生辅导员在高校教书育人岗位上的真诚与奉献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特点,一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有很好的原型故事基础;二是作为当前较为稀缺的教育类题材的电影,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新的银屏艺术形象。但也正是这两个特点,为该剧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是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艺术典型与生活原型之间的矛盾。创作者为此做出的创新努力和匠心表达,为当代英模题材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是在艺术典型和生活原型之间,寻找和追求最大的艺术创作空间和独特的审美表达。该片根据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的事迹改编,通过他的独特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和教育方式,写出了一个平凡岗位的神圣感和他对此付出的热爱与真诚,写出了一个大学辅导员所应具有的共性与个性。既能忠于原型而又能突破原型,从而给观众带来了艺术创作上的“熟悉的陌生感”。
二是努力追求“庄谐相融”的叙事风格,突破了在传统教育类题材中常见的“说教性”面孔,将严肃与风趣、庄重与活泼、校园的青春感与人生的厚重感融为一体,使这部英模题材的作品在追求电影的风格化和类型化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是努力发挥了电影在时空叙事转换上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将当下与过往、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丰富了电影的故事容量和对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展示,同时也让作品具备了一个较有特点的结构框架。
四是作为一部以反映海事学院学生和教师生活为内容的故事片,也让观众从中领略了海事专业师生们的校园生活、专业特性和精神风采:从母校起航、威严的装容、驾驶舰船乘风破浪、视老师和辅导员为永远的船长、从世界各地的舰船上向老师报到……这些感人的台词和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辽宁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于洪江:
立足艺术思维,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守望青春》是一部题材新、取材实的影片,是辽宁省落实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指示精神的主要举措。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题材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生力军,高校辅导员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这一关键阶段尤为重要。为做好影片创作,主创团队深入多所高校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使电影剧本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
影片立足艺术思维,探索了思政教育新模式。为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我们尝试以艺术思维代替宣教思维,摆脱了传统观念当中上课、做报告等理论宣讲的模式,摒弃那种宣谕型、训诫型的模式,而是给故事中的人物留出了彼此辩驳的空间和彼此触动的过程。同时,对主旋律影片与市场的对接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弘扬健康美好的师生文化。
影片中,刘威老师的意义在于,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因材施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信“是锁就能开,只要你找到对的那把钥匙”。从而引领学生成功闯关,展示思政教师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
结构设置精巧,时空转场“有韵味”
《守望青春》选择大学辅导员这一题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辅导员闪光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一,剧作手法巧妙,令人感动和深思。二是影片的剧作结构设置极为精巧,以公路片的形式串联出刘威老师在不同年代引导学生走出迷茫,找到人生目标的单元故事。总的来说,影片的结构属于“穿插葫芦”的形式,但每一个单元故事和情节主线的这根“竹签”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串联关系,是互相联动、相互勾连的。单元故事随着情节推进,逐渐接近现在时的主线故事;过去时的单元故事和现在时的主线情节之间逐渐呈现出有机的互动效果。第三,导演调度设计比较精细,与精彩的剧作结构相匹配。此外,影片的时空转场、意象设置都很巧妙,对传递情感、烘托气氛有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
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性、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
《守望青春》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性、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润物细无声,没有概念化、文件化。
影片主要体现了辅导员在自信导引、荷尔蒙导引、价值导引以及受挫干预等方面所体现出的重要性。人类的价值是永恒的,《守望青春》超越当前的思想工作,成为一部比较永恒的心理学、人性学的电影,这种电影的价值是所有人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得到升华和解决的。
主演林永健的表演,将诗意和喜剧集一身。诗意的地方有升华,喜剧的地方很自然、很生活化。我希望现实中学生见到的辅导员形象,就是林永健的形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
四个“意向”深入人心,“校园”原点不忘初心
我非常欣赏电影的几个意象。“灯塔”,给海洋上迷航的船指引方向;“诗”,深夜里听到野兽嚎叫的时候写诗,因为诗在那个年代是很有力量的;“海洋”,跨世纪,他们需要走向更广阔的海洋;“牧羊人”,把走入迷途的羔羊引领回来,重新开始正向的人生……
最后,影片回到了“校园”的原点。无论健康还是生病,无论年龄青春还是苍老,无论有没有力量,但是“守望”这件事情还是要继续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
用影像凸显思政的力量
影片的四个故事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物出发,最终凸显了思政的力量。
高校的思政教育、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到底多么重要,不是简单的理论和文章能够说明。用影像的力量、叙事的力量生动表达出来,是别的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
影片的类型叙事也比较突出。电影主题讲思政教育,但并不沉闷,也不枯燥,而是融入了很多类型的元素。例如轻喜剧。林永健、巩汉林本身是喜剧演员,大量的台词都充满了喜剧元素,很抓人。同时还加入了公路片、青春片等多重类型,打造成类型意识很强的电影作品。这一点是很成功的。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党总支书记、教授武亚军:
辅导员是思政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
影片的选题非常好。当今社会,不管是思政工作还是辅导员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学生能有一个更明确的思想上的倾向和心理走向,辅导员是重要一环。不管是从他的生活理念出现一些疑惑,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获得了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话题与思想,这个门由谁来看?应该是辅导员、班主任。如果这个群体没有被我们发现,甚至没有被重视,认识不到他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教学系统里认识的缺失。
这部影片的创作,采用公路片的路径,把海洋、海事大学、白色衣服、青春活力等元素,使用“串糖葫芦”的办法,通过一个事件,运用闪回等不同形式,从而达到从高潮看戏剧统一性的结构。
《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研究员谭政:
一部治愈旅途片
《守望青春》以公路片的形式呈现了辅导员的故事,是一部治愈旅途片。影片最有特色的是导演在影像叙事上很认真、很讲究。例如第一个长镜头,跟随主要人物进入到一个教室里面,经过几个人物的转换形成长镜头。导演运用非常带有抒情化的叙事语境进行叙事,叙事行云流水,很成熟。
林永健的表演非成功,面部表情沉稳,台词功底扎实,脸上沟壑沧桑,人格魅力到位,让老师的人格力量深入人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
对重建教师正面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影片整体构思很好,不是简单的小品式结构,而是有内在剧情的发展逻辑和情感逻辑。四个小故事有时代的变化,也有从扬到抑的情绪转换,加上主人公病情的揭示,很巧妙。尤其是揭示病情的情节,有一种临终回顾的感觉,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
从2013年、2014年开始,很少在电影中看到正面的教师形象,《守望青春》对重建教师正面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
题材新颖,叙事鲜活
辅导员是崭新的题材。近几年,青春片逐渐走入了跟风模式,创作者发现生活的能力在下降。但《守望青春》首次将目光聚焦在大学辅导员,说明主创人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影片采用了典型故事烘托典型人物的方式,没有写辅导员和一个学生的故事,而是是个学生的组合式故事;没有把四个故事完全展开,而是选择了一些鲜活人物进行塑造。这一点很成功。这些人物与故事,化作触及心灵的细节传递个观众,整个叙事的过程中,从每个故事中都找到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最强烈的情感,辅导员用最智慧的方式,把这些年轻人带出困惑。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
颠覆了传统“英模片”的概念
《守望青春》颠覆了既有的真实原型英模片的概念,观影过程中多次流泪,勾起了很多回忆。
影片很富有诗意,金句很多,画龙点睛。当代大学生物质条件好了,经常出现迷茫的情况,需要励志性的电影,让他们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不论大学生还是老师,都能从《守望青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把老师“照亮”。
《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
影片的情感、价值观能够触动当代的青年观众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媒体,把英模人物搬上大银幕,塑造他们的榜样形象,传播他们的榜样精神,这是中国电影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电影有义务和责任把这样的人物、故事搬上银幕。这体现了出制片方和创作方的责任感。这部影片讲述的大学辅导员的故事令人感动,具有时代性,也有独特的生活性。
在表达形式上,《守望青春》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公路片、青春色彩、幽默喜剧等表现方式,都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困惑,以及面对困惑之后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影片的情感、价值观能够触动当代的青年观众。
教育部思政司宣教处处长陈郭华:
有意义的事情表达得有意思 有高度的方面表达得有温度
影片把有意义的事情表达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方面表达得有温度,与年轻观众实现了共情、共鸣。需要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带领辅导员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守望青春》的推出恰逢其时,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影响力以及帮助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教育部思政司还会继续解读电影、挖掘电影,联系生活,进行转化。研究怎样因材施教、如何润物细无声,怎样让学生的思政工作遵循规律。我们也会在全国搭建更好的资源素材平台,《守望青春》就是很好的素材,可以提升辅导员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