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魂》讲述了一对父母痛失爱子后,开始反思自己在处理父子关系上的缺憾,渴望再与儿子对话以安抚其灵魂,表达歉疚之意去求得自己的灵魂安宁。该片由《鳗鱼》编剧富川元文执笔,《萤火虫之墓》导演日向寺太郎执导,国家一级演员巍子、实力派演员陈瑾联袂出演。
世界上令人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周大新的儿子周宁还未到而立,正值年轻有为,渴望着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之际,却不幸逝去。周大新在送走儿子周宁之后,忆起周宁成长的点滴,有幸福,有苦涩,有深深的追悔和自责。小说由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分是周大新回忆儿子周宁生前之成长,其中有作者对儿子无比深情的爱与记忆,也有作者对自我的无情的解剖甚至痛恨;下半部分则是儿子周宁进入天国之后父子的对话,以周宁的视线牵引出人类古今历史上的哲人思想与精神锻炼。小说呈现出周大新对儿子沉痛的思念,对人世深切的思考 。
据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先生介绍,原著小说父亲与儿子的对话更加富有广度、深度,文字本身也富有感染力。因此,胡平先生建议看完电影的人也要去读原著小说,会有更多的获得感。笔者相信胡平先生的话是肺腑之言,但是要花时间去读原著长篇小说,对很多电影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个人其实是学文学出身的,但是进入电影界以后,就很少能够挤出时间去完整地阅读一篇长篇小说。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受到了观众的强烈追捧,那么梁晓声的原著小说曾经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获得全票,更值得去细致阅读。估计迄今为止,完整阅读梁晓声先生原著小说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包括笔者在内,也都还没有抽出时间去完整的阅读梁晓声的原著小说,貌似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真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毕竟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一个“短视频”的时代,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说起周大新,说起周大新的原著小说《安魂》,以及周大新先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可能知晓的人都不是太多(笔者个人居然完整地阅读过周大新先生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貌似离文学还不是太远)。不过,提起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电影《香魂女》,应该差不多是家喻户晓吧……电影《香魂女》改编自周大新的同名中篇小说,原名《香魂塘畔的女人》,讲述了两代女性的凄美命运之歌。可以说,除了文学与电影的差异,单是《香魂女》就比《香魂塘畔的女人》更容易得到有效传播。事实上,电影片名也隐藏着电影的大学问,或许也包括文学。
坦白地说,观看《安魂》,也是笔者个人多少年未有过的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或许,《安魂》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的编剧才能够写出来,日本的导演才能够拍摄出来。因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电影环境下,中国电影人很少能够真正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慢慢体悟人生,慢慢创作一部作品。前段时间再次看日本的影片《东京物语》、《秋刀鱼的味道》、《入殓师》,一个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感受就是这样的“静电影、慢电影“绝对需要在一种心平气和、慢下来乃至“虚静”的状态中下才能拍摄出来。
《安魂》巧妙设计了一个长得与死去的儿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人物,以取代不能出现的“天堂、灵魂”之类的呈现。影片有一段父亲与儿子临死前的对话,有一句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台词,就是临死前的儿子告诉父亲说:你爱的不是我,爱的是你心目中的儿子……这句话深深打动并且刺痛了父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父亲明知道是一个骗局,与他儿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人是一个所谓的骗子,但是他仍然愿意去“对话”,就是想多听听儿子的声音,多感知一下儿子的世界,以弥补心中无法排遣的愧疚和痛苦。影片中的天堂、灵魂之类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所能不能相信的,因此影片巧妙设置成为一个诈骗集团,最终被抓获或者自首,因此得以顺利通过。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给电影松绑,给电影人尤其是创作者松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释放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电影类型才能够丰富,电影的风格才能够多样,电影的质量也才能够得以提高,最终与观众达成良性的互动,建立更高的信任关系。也只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高质量发展,真正的赢得观众的信任和支持。历史的辩证法是如此,艺术的辩证法也是如此……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