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版)
◎ 需坚持故事和主创的延续性
在各系列电影如火如荼拍摄的同时,《澳门风云》系列、《反贪风暴》系列、《叶问》系列、《魁拔》系列、《四大名捕》系列、《窃听风云》系列、《小时代》系列等完成了自身使命,也在电影市场留下了或惊艳或遗憾的一笔。
刘汉文认为,《叶问》系列是比较成功的。选择将一个系列完结的原因比较多,比如主角去世、任务完结等等。从《叶问》系列来看,这个系列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精神。
“武者,止戈也,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在这点上,《叶问》系列已经阐释得很充分,没有必要再出续集。”刘汉文说。
饶曙光则认为,《魁拔》系列第一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虽然后续作品保持了品质和完成度,但从品牌的角度说没有形成系列化的效应,非常遗憾。《澳门风云》系列其实是很好的品牌,但因急功近利导致后续作品品质不佳,品牌效应逐渐消退。
国产电影确实曾出现续集电影与前作出现较大变化的情况,例如主创人员全部更换、故事完全更替,仅由前作版权方利用IP效应重新投拍。这类系列电影往往未能延续前作的表现。
饶曙光认为,“越来越多投资方利用IP不断进行投拍,但只有坚持故事和主创的延续性,才是真正意义的系列电影。系列电影如果想取得市场成功,第一部电影首先要奠定口碑,形成品牌效应,后续作品也应有质量的保证。”
针对这一点,刘汉文建议,系列电影创作要有高质量的剧本、有魅力的主角、标准化的制作、恰到好处的宣推、符合档期的风格。在这些要素中,首要的还是高质量的剧本,毕竟这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
“我们的电影观众往往还是爱看有魅力的主角,这是他们进电影院的主要动力。同时,从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制作质量太差、夸大其词的宣推、不符合档期氛围的影片,都有可能被观众冷落。”刘汉文说。
◎ 国产系列动画从“品牌建设”向“经典创造”发力
相比真人电影,国产动画电影的“系列之路”走得更早、更远。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研究中心主任盘剑将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低幼初创阶段,第二是品牌建设阶段,第三是经典创造阶段。
低幼向动画电影中,《摩尔庄园》系列、《赛尔号》系列、《洛克王国》系列、《神秘世界历险记》系列等低幼向动画基本收官,《熊出没》连续八年(2020年因疫情除外)登陆大银幕,今年春节档的《熊出没·重返地球》还创下9.6亿元的系列新高,助推该系列电影获得超过40亿元的票房;《喜羊羊》系列大电影则时隔七年再度回归大银幕。另有《潜艇总动员》等少数品牌保持每年推出一部大电影的节奏。
刘汉文直言,《熊出没》系列的成绩可以说是国产动画电影史上“现象级”的存在。分析原因,《熊出没》系列有着同名电视剧集和影院电影前作的铺垫,品牌营销很有保障;有着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故事,银幕合家欢很有保障;有着全国院线的期待与支持,场次时间也很有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熊出没》系列推出新作成为全国孩子们寒假最为盼望的事情。
在积累了多年的观众群后,该系列凭借接地气的故事、合家欢的定位、叠加式的营销获得了持续性的成功。刘汉文认为,总体来看,《熊出没》系列努力在创作上持续取得突破与创新,在本土动画品牌的培育、中国动画市场的开拓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他也期待这一品牌能持续激发鲜活的创作力,使得“熊出没”系列电影的生命力更加强劲,并期待中国电影有更多类似的品牌形成。
盘剑表示,《熊出没》系列实现了对“低幼”特征的改变——真正按照“合家欢”模式创作,不仅故事强调情感的表达而且还试图表现思想,让成年人也能移情共鸣;同时,其国内领先的三维制作显得更具品质感,从而从观众定位和艺术质量两个方面跨越了中国动画的低幼阶段。而跨越了低幼,“熊出没”便进入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另一个发展阶段,即作为中国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的品牌建设阶段。
近两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十万个冷笑话》等成人向动画电影作品逐渐崛起,其中绝大多数都有打造成系列电影的计划。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动画电影论坛上,《姜子牙》导演程腾表示,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只有先做好内容,才有机会把IP价值发挥出来。可可豆动画总裁、《哪吒之魔童降世》制片人刘文章对此表示认同,“把握好团队的编剧能力和导演能力,只有把这些创作能力把握住了,后续才有可能实现IP价值从0到1,导演后续才有机会追求自己的风格和表现能力。”
面对未来可能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动画电影正处在从品牌建设到经典创造的发力阶段。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曾明确表示,优秀动画电影的创作没有捷径可走,要一步步寻找规律,提升品质。国产动画电影要继续深耕品牌价值,把单部影片的口碑引导到导演和公司的口碑上来,诞生出宫崎骏这样的导演品牌或者皮克斯这样的公司品牌。
(下转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