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电影局发布《“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以《“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对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对“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影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
《规划》系统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影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提出着眼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作生产优秀电影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快完善制作发达、技术领先、资源集聚、人才云集、精品荟萃的电影产业体系和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做出北京贡献。
《规划》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电影强国目标,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北京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七个主要目标,分别是:一是勇攀电影创作高峰。稳定电影产量,实现电影创作生产整体质量大幅提升,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获得国家级电影奖项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市场更加成熟繁荣。到2025年全市影院超过300家,城区和主要乡镇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布局结构更加均衡合理,市场规模稳居全国城市前列,平均单体影院、单块银幕票房和综合经营收入全国领先。每年京产影片票房占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三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国有电影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做优做强,骨干和带动作用明显提高。民营电影企业更加发展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电影企业大批涌现,电影基地(园区)不断拓展升级,国际一流电影创制中心基本建成。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积极承接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电影科研成果,电影与科技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电影工业化和特效制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是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升级。城乡一体化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镇影院建设有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进一步提质增效,覆盖城乡的电影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显著提高。六是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北京“中国电影窗口”作用更加凸显。合拍影片类型、题材更加多样,质量不断提高,京产电影海外市场快速扩大,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七是光影氛围日益浓厚。“电影+”发展新模式不断创新,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名片”作用显著增强,北京环球影城溢出效应和拉动效应凸显,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电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电影对提升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品位的作用更加彰显。
对照主要目标,《规划》提出实施“七大提升工程”,打造“七大新高地”,分别是:实施创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电影精品生产新高地。加强创作统筹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水平,强化内容创作引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科学的评论评价体系,建设剧本创作孵化中心和电影评论评价中心。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打造电影产业发展新高地。壮大电影企业实力,深化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支持影院优化发展,推动电影基地(园区)升级。实施科技赋能提升工程,打造电影创新创造新高地。支持高精尖电影技术装备的研发,鼓励互联网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在电影领域应用,建设世界领先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促进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使北京成为电影高新技术研发的策源地、国际电影后期制作首选地、科幻电影创制和首映的重要基地。实施惠民质效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服务消费新高地。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水平,丰富活动形式内容,促进实现文旅融合。实施传播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海外推广新高地。以电影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擦亮北京国际电影节金名片,构建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拓展中国电影国际发行网络。实施智力驱动提升工程,打造电影人才集聚新高地。造就一批战略人才,培育大批青年人才,发掘一批创新人才,打造电影名家大师辈出之地、电影新力量输送之地、创新人才发展理想之地。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电影发展环境新高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依法治理效能,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规划》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任务设计项目抓手,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共设置7个专栏27个工程项目。(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