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尔高原,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闪耀着比天空更纯净的心灵之光,那是刘红军和拉齐尼的英魂在雄鹰般翱翔。一位是为保护塔吉克男孩拉齐尼而献身的汉族复员边防军人,另一位是为抢救掉入冰窟的汉族小孩而牺牲的护边员拉齐尼本人。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讲述他们虽有先后但又共同传承的舍身救人事迹,联袂谱写出这个时代平凡心灵所涵养成的纯净伦理的高原颂歌。
这部影片的动人处或许就在于,让这两颗平凡心灵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较量中释放出格外纯净的社会伦理的光芒来,令观众领略这个时代需要的纯净伦理的感召力:公而忘私,先人后我,舍生忘死,舍己为人等。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到海拔高达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那里空气清新,人心质朴而真纯,但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则异常恶劣。在凭借纯净心灵而与严酷环境和灾害的长期搏击中,刘红军和拉齐尼家族之间结下相濡以沫的军民鱼水情和舍己为人的纯净伦理情怀。这边,“狼影红月”预兆下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天气,阻挡不住护边员巴依卡听从父亲之命,带领牦牛队穿越死亡之谷吾甫浪沟的坚韧意志。他们顶风冒雪给边防哨所运去急需军用物资,即使自身遭遇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另一边,边防战士刘红军提前结束婚假而返回高原,为的是护送孩子们上学走过需要他们时常俯身、弓腰、匍匐才能战战兢兢地爬过的条条险道。不料巴依卡的邻居家的小女孩夏布娜,在刘红军身边不慎坠崖摔死,这悲剧的一幕在他心灵上刻下永久伤痕。他在复员时主动申请留下来修路,组建后来以他命名的公路道班,为的是让塔吉克边民永远结束走险道的悲剧史。再后来,刘红军在妻子带新生儿刘朝前来探望自己时,为了抢救遭遇山上滚石的拉齐尼而牺牲。当从武警复员后担任护边员的拉齐尼,在机场接到以公路工程师身份重返“父亲的高原”的刘红军之子刘朝时,意味着这种纯净伦理以及舍己救人的精神已经传递到这两个家族的后代之中。
确实,这种精神给予拉齐尼以激励,他在再度巡边吾甫浪沟遇险时,英勇无畏地救出掉进冰缝的边防战士王烈,谱写出一曲刘红军式舍己救人赞歌。同样有感于这种父辈精神的激励,刘朝在参与修建盘龙古道公路时,不顾众人反对而顽强克服“高反”坚持下来,直到公路落成。再后来,已经获得劳模荣誉的拉齐尼在喀什大学培训时,为了抢救掉入冰河的男孩豆豆而牺牲,用实际行动和宝贵生命全面完成纯净伦理和舍己救人精神的一次辉煌书写。
影片在推进上述叙事的过程中,留意新疆特有的自然风景和地缘内生力的展示。地缘内生力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为了应对地缘环境挑战、争取人类生存条件而生长起来的独特的人类生命力。这里有帕米尔高原独特的雪域、深谷、冰峰,“狼影红月”下不畏艰险的塔吉克边民和牦牛运输队。而吾甫浪沟,在塔吉克语就是死亡之谷的意思,要在顶风冒雪中爬冰峰、涉冰河、翻险关,往返一趟需十几天。这既考验动物的抗寒力和耐力,更考验人类的顽强坚韧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被凝聚到雄鹰这个整体性象征意象上,代表这个崇尚雄鹰的民族的纯净、勇敢和利他等民族精神的闪光。
物件蒙太奇手法在这部影片里被强化。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代表雄鹰精神的鹰笛多次反复修辞:第一次是巴依卡在用雄鹰翅膀制作一对鹰笛,小拉齐尼在旁边观看;第二次是刘红军复员时,巴依卡取出其中一支送给他作为好兄弟情谊的珍贵纪念;第三次是刘朝在高原上看到父亲和鹰笛的照片时,从怀中取出母亲去世前留下的遗物鹰笛,而巴依卡也取出他怀中的那支,由拉齐尼讲给刘朝听:“一对鹰笛就是一只鹰的一双翅膀,它代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第四次是在高原散步时,拉齐尼当着刘朝的面演奏它。通过这种物件蒙太奇的反复修辞方式,不仅塔吉克族的雄鹰精神,而且塔汉民族间和军民间深厚情谊得以传承下来。还有牦牛皮鞭的数次反复修辞,它从老一辈凯力迪别克亲手交给巴依卡,巴依卡忠实地将它传递给拉齐尼,同样寄寓着深厚意蕴。
该片尤其注重这个时代需要的纯净伦理所蕴蓄的护边精神和军民鱼水情的代际传承。观众依次目睹这个塔吉克家族的四代人的接力式传递:第一代凯力迪别克把牦牛皮鞭亲手交给第二代巴依卡,巴依卡将其传递到第三代拉齐尼,而第四代拉迪尔则直率地表达出长大后开着飞机去巡边的远大理想。这里的小飞机(模型)的反复修辞也寄寓着深意:第一次出现时,是小拉齐尼取出要请刘红军叔叔修理它;第二次出现时是由刘红军复员时取出来交还给拉齐尼;第三次是拉齐尼既欢欣又难受的心情带着它跑到山上去送别乘车远去的刘红军。这个物件蒙太奇的反复运用也传达出塔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坚韧深厚。
当然,感觉影片在叙述重心安排上如果更突出第一主角拉齐尼而不是他父亲巴依卡的戏份,特别是更详细铺叙拉齐尼先后抢救王烈和豆豆的过程,同时在一些镜头表现上包括尾声注意适当节制和含蓄,当会产生更优质美学效果。不过,能以现有平常叙事方式去讲述拉齐尼这位“时代楷模”的故事,特别是诸如上高原、攀雪山、过冰河及下冰窟救人等实景都在雪域高原现场历尽艰苦地反复表演和摄制而成,体现了剧组的敬业精神和一心为观众的严肃的创作态度,让观众充分地感受到平凡英雄的不凡的纯净伦理精神,已经凸显驾驭这类重点主题的良好技艺了。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